權力運行的秘密 魏忠賢為什么被一紙詔書拿下
天啟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死,臨死前指定他的弟弟,十七歲的信王朱由檢即位,在熹宗的張嫣皇后支持下,信王順利登基,是為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魏忠賢見崇禎對自己不冷不熱,于是想投石問路,在9月25日自己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請求停止建造魏忠賢生祠活動,崇禎提出以后不建了,在建的就繼續(xù)吧。隨后,崇禎把他哥哥天啟帝的奶媽客氏,也是魏忠賢的對食(名義的上夫妻)請出了皇宮,這一舉動名正言順,魏忠賢不好反對。這兩個回合,崇禎既穩(wěn)住了魏忠賢,防止其狗急跳墻,鋌而走險,又向朝廷內外表明了態(tài)度,新皇帝已經開始親自處理朝政,不再放手給魏忠賢。
朝廷中的政客嗅到了不同的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楊所修上書彈劾魏忠賢黨羽,兵部尚書崔呈秀等人的父母去世未丁憂,有悖于“以孝治天下”,請求崇禎準許他們回家盡孝。同時也批評吏部尚書周應秋在這件事情上沒有盡責。按明朝慣例,官員受到彈劾,首先要主動停職,以便接受組織調查,于是崔呈秀等人陸續(xù)請求辭官。
崇禎仍然冷處理,既對幾位受到彈劾的魏黨成員進行了慰留,又對楊所修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處理。進一步向反對魏忠賢的同志們傳遞了可以彈劾魏黨的信號。
處于觀望狀態(tài)的官員們開始轉變。御史楊維垣猛烈攻擊兵部尚書崔呈秀。崇禎順勢而為,同意崔呈秀的辭職回鄉(xiāng)守孝申請。
這個信號明確地告訴大家皇帝已經不待見魏忠賢了。10月22日,工部主事陸澄源直接彈劾魏忠賢,此后,彈劾魏忠賢的聲音此起彼伏,魏忠賢壓力越來越大,終于在1627年10月27日向皇帝提出了“引疾辭爵”的辭呈。11月初,魏忠賢被免去司禮監(jiān)和東廠的職務,發(fā)鳳陽守祖陵。這是一個試探,沒有引起騷亂。于是,崇禎皇帝命錦衣衛(wèi)擒拿魏忠賢治罪。魏忠賢行至途中,接到密報。當夜,他聽到外邊有人唱道:“隨行的是寒月影,嗆喝的是馬聲嘶。似這般荒涼也,真?zhèn)€不如死”,隨即上吊自殺。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魏忠賢步步退縮,沒有任何有力的反擊,曾經權傾朝野的“九千歲”,手下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為什么毫無招架之功,僅僅3個月就敗在年僅十七歲的皇帝手上?
主要原因有幾個:
一是掌權時間太短,沒有建立起有力的支持者聯(lián)盟。天啟皇帝在位時間僅7年,魏忠賢在前5年還在跟東林黨斗的不可開交,等他地位穩(wěn)固了,大肆分封黨羽的時候已經是天啟5年了,形式上雖然支持者遍天下,但他的核心黨羽還沒有完全控制局面,驟然越過很多同僚升到高位,多少同僚看著眼熱,矛盾大量存在。就像崔呈秀雖然是兵部尚書,但未必能夠調動一兵一卒。魏忠賢本人雖掌控廠衛(wèi),但為時尚短,他此前又除掉顧命太監(jiān)王安,恐怕也得罪很多人,廠衛(wèi)也未必死心塌地跟他走。而且魏忠賢的黨羽基礎是不牢固的,投靠他的大臣們,大多是跟東林黨不對付的失意者,與魏忠賢本人之前沒有交集,也并沒有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聯(lián)系,在危機時刻,能否支持他有很大疑問。
二是制度起了作用。明代朝廷的權力機制主要是靠票擬和批紅實施的,票擬歸于內閣,批紅歸于皇帝或授權的太監(jiān)。魏忠賢在熹宗朝也只是在熹宗的充分信任和授權下,部分拿到了批紅的權力,當熹宗干預時,魏忠賢也不敢公開違抗,像熹宗保護皇后和信王,并最終傳位給信王等重大決策都是熹宗自己做出的。崇禎即位后,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收回了批紅權力,魏忠賢就成了擺設。
三是缺乏政治眼光,不敢冒險。作為一個太監(jiān),魏忠賢只想舒舒服服過日子,當崇禎步步緊逼時,看不出自己沒有后路,只能孤注一擲奮起反擊,對于頭號心腹崔呈秀,甚至都沒有力保,崔呈秀的倒臺引發(fā)了連鎖反應,使他自己的支持者跟他劃清界限,大量倒戈甚至落井下石。
網(wǎng)上為魏忠賢翻案的聲音絡繹不絕,甚至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的說法。但從他應對崇禎的行動來看,他的政治才能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