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侍寢如果遇到來月事了一般都怎么辦
清朝后宮劇想必大家看的不少,對后宮妃嬪制度估計也是門清,皇帝要臨幸妃子都由太監(jiān)事先準備牌子,翻到那個就去那個宮里過夜。真相是不是如此,這個小編倒是沒有嚴謹?shù)目季窟^。
不過明朝和清朝在后宮制度上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比如:后宮妃嬪的等級如何區(qū)分、皇帝怎么挑選妃子過夜、后妃如果來了月事怎么處理等。要了解明宮的這些事,還要從妃嬪的制度說起了。
明宮妃嬪的封號
明朝皇帝結婚只有一次,就是迎娶皇后,妃嬪入宮只有冊封而沒有迎娶之說。明朝的妃嬪冊封制度在洪武初年確定,又在后期經(jīng)過調(diào)整。
后宮妃嬪封號是由皇后、皇貴妃、貴妃、皇妃、妃、嬪、昭容、昭儀、婕妤、才人、美人、選侍和淑女構成。其中“皇妃”的封號僅見于洪武年間,“高皇帝洪武十七年甲子,冊李氏為皇淑妃,又進郭氏為為皇寧妃,而貴妃反而不得皇字”。
從永樂年間“皇妃”這個稱號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寿F妃這一封號出現(xiàn)于景泰年間。最牛的當屬萬貴妃和鄭貴妃了。
明初對于妃嬪封號的用字,規(guī)定諸妃的封號都以“賢、淑、莊、敬、惠、順、康、寧”等字。這些字多用來表明后妃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美德,體現(xiàn)了明王朝在后妃的問題上,強調(diào)和注重女德。
明朝皇帝對這方面不分白天黑夜,隨時隨地有興趣都可以,但制度也是有的。宮女一旦得到皇帝的臨幸,有專門的單位負責登記并給予封賞,臨幸后待遇明顯就不一樣。要是生了皇子公主,地位就更不同了。
按照明宮的制度,宮中女官有個單位叫“尚寢”,專門侍候皇帝睡覺之事。另外,太監(jiān)中也有個單位“文書房”,也記載每晚皇帝在那個妃子那里過夜,以及臨幸宮嬪的具體年月。并記載在一本官方筆記《欽錄簿》中,以便日后考證。
據(jù)記載,明朝后宮,到了晚上,各妃嬪的宮門之前都掛有兩盞紅紗燈籠,皇帝隨機選擇,選中那個宮就將此宮門的燈籠取下來,隨后那些負責巡邏的宮中衛(wèi)士,馬上就下令其他宮門的燈籠熄火。
皇帝臨幸要是后妃不方便怎么辦?
明朝后宮這些宮闈陰事,都被蒙上神秘莫測面紗,常常被民間好事者弄的蜚語滿天飛。其實作為一種皇家史事,也沒什么大驚小怪更談不上神秘之說。
正所謂飲食男女,人之本性。明宮宮闈之事,盡管部分是由太監(jiān)負責,但一些隱晦的事情,太監(jiān)管理起來也有不便之處。就像宮女的月事,都是由宮內(nèi)的女官掌管,宮女的月事就有一套制度。
中國自古就有婦女“月運紅潮”的說法,又稱之為“入月”。因為牽涉到皇帝臨幸是否適宜,所以要及時的匯報給皇帝,不然出了幺蛾子是要犯忌諱的。
明朝宮女逢有“月事”,效仿古人就在額頭上點上朱砂,作為標記,以示不方便臨幸。一旦點朱,證明正值月事,皇帝心里也就清楚。不過這種點朱之法,后來慢慢成為了女子化妝的一種手段。
又一種說法,宮女手上佩戴有金鐲子,其中就包含了禁止男女接觸的意思,這也是一種月事來臨的暗示。
宮女在被皇帝臨幸以后,早上起來,發(fā)巾左右會系上金錢,而兩鬢皆禿,既可以用來掠發(fā),同時也蘊含了昨晚被皇帝臨幸這么一層意思,稱之為“伴君早起”。
明宮的這些具體事情都記錄在《欽錄簿》里,由女官掌管。里面記載皇帝如何臨幸宮女妃嬪,而且非常詳細,即使皇帝也不得觀覽。
后宮里的女官相對宮女命運要好很多,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凡是宮中女官,在宮內(nèi)服役時間長久,就可以放出宮去,歸其父母,并允許他們婚嫁。而一些年事已高的女官,也可以出宮歸鄉(xiāng),以終天命。若是愿意留在宮中也可以。
通常在宮中服役的女官,朝廷還會給他們父母支取俸祿,與普通官吏沒有區(qū)別。就這點來看,明朝對待女官還是可圈可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