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戰(zhàn)斗家族”滅掉3個大國 卻遭滿門抄斬
從戰(zhàn)國到西漢,所思君認為最悲情的一個家族就是“仆射李氏”。這是個毋庸置疑的“戰(zhàn)斗家族”。這個家族的第一位名將是秦國將軍李信。李信,字有成,戰(zhàn)國末期的秦國著名將領(lǐng),槐里(今陜西咸陽興平東)人。
李信勇敢、強壯,作為少壯派將領(lǐng)深得秦王嬴政信任。前228年,秦軍滅韓國,秦王政派王翦率領(lǐng)數(shù)十萬大軍逼近漳水、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云中,與王翦軍隊共同包圍趙軍,并一舉攻破趙國。這是李信率軍滅亡的第一個大國,也是他所立下的第一個大軍功。
前227年,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荊軻刺秦王一去不復(fù)還。嬴政大怒,派王翦等出兵。前226年,李信作為先鋒最先抵達易水河畔,以輕裝騎兵突進擊敗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薊城堅守。不久,王翦率領(lǐng)大軍抵達并攻克薊城,燕太子丹逃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李信帶著數(shù)千士兵追擊燕太子丹到衍水。燕王喜派人斬殺燕太子丹,并將其首級獻給秦國,但李信與王賁卻沒有停止進攻,至前222年,李信隨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但戰(zhàn)國時期名將如云,幾乎沒有常勝的將軍(李牧除外)。前225年,李信和蒙恬率軍20萬企圖攻滅楚國,卻先贏后輸,中了楚國將領(lǐng)項燕誘敵深入之計,一敗涂地。嬴政并未將敗軍之將李信處斬,而是繼續(xù)委以重任。前221年,李信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突然攻入都城臨淄,實現(xiàn)對齊國的“和平解放”,齊王建被活活餓死。這是李信滅亡的第三個大國。
李廣未能封侯的遺憾最終由他的幼子李敢彌補。李敢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受封關(guān)內(nèi)侯。李敢少年時面對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就敢率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騎兵陣列,又從兩翼突馳而出。不愧一個“敢”字。李淵和李世民都強調(diào)自己祖先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李耳,其實所思君認為,從他們的血性看,或許是李信、李廣、李敢的后人。尤其是李世民好玩?zhèn)€“卷旗入陣”,這恐怕是老李家的壓箱絕活。
李敢沒有得到善終。他知道父親李廣之死,與衛(wèi)青的戰(zhàn)略安排有關(guān),于是打傷衛(wèi)青,而衛(wèi)青的外甥霍去病卻咽不下這口氣,在甘泉宮狩獵上暗箭將李敢射殺。而漢武帝此時正寵信霍去病,便包庇霍去病的罪責(zé),并對外宣稱李敢是狩獵時被鹿撞死的。一代猛將,就這么死在內(nèi)斗中。
李氏家族最后一個重量級人物是李陵,而司馬遷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則是初中文化的人都知道的事?!秷笕伟矔分杏性敿毜挠浭觥@盍曛當?,確實是千古奇冤。前99年,他奉漢武帝之命率5000步兵出征匈奴,在?;皆庥龅絾斡谥髁?,被匈奴30000多騎兵包圍。李陵軍駐扎在兩山之間,以大車作為營壘,揮師搏擊,千駑齊發(fā),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shù)千。單于大驚,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80000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戰(zhàn)且走,幾天后被困在一個山谷中。在匈奴大軍怕遇到伏兵而準備撤退時,李陵手下出了叛徒,一個叫管敢的軍人投降了匈奴,告知“李陵軍無后援,并且箭矢已盡”的秘密。匈奴全軍出擊,李陵率軍一天之內(nèi)50萬支箭全部射光,分頭突圍,最終下馬投降。而負責(zé)接應(yīng)的路博德卻因為恥于當后備軍接應(yīng)李陵,始終沒有率軍援救。
漢武帝誤信公孫敖“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滅李陵三族。被殺的李家孩童中,或許有人長大后還能成為飛將軍李廣,而剛愎的皇帝和嚴苛的體制卻沒有給一個活命的機會。李陵最后徹底與漢朝斷絕關(guān)系,在面對漢朝使者時,慘淡地說出“吾已胡服矣!”李氏家族作為那個時代最悲情的戰(zhàn)斗家族,就這樣消失在歷史中。而他們的血性與剛毅,卻永遠閃爍著頑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