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 滿族入主中原后最大的一次內戰(zhàn)!
三藩之亂是怎么回事
三藩之亂是清朝內部的一次大內亂,同時也是圣君康熙大顯身手的一次戰(zhàn)爭。那么三藩之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藩之亂的地圖
三藩之亂,從本質來說,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在滿族剛剛入關的時候,實力并不強大。尤其是政治實力。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對于一個泱泱大國,并沒有什么統(tǒng)治經驗。尤其是漢人的統(tǒng)治方式,滿人必須適應和學習,這樣才能在這個古老的帝國生存?;谶@一點,滿清的最高統(tǒng)治者,就不得不拿出部分權力,與漢人中的地主階級分享。三藩就是漢人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攻打天下的時候,滿清貴族愿意和他們共同分享權力。
但是等到天下平定的時候,權力的相等性卻導致了一個很重要的矛盾。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由于事先除了在名份上有高低之分外,權力的相等性使得中央王朝倍感威脅,不得不時時注意這些“漢人功臣”的動向。
除了這一點,民族矛盾也是三藩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滿族和漢族之間,由于兩者交融時間并不是很長,再加上滿人在入侵之時,制造了大量駭人聽聞的屠殺。使得南方的漢人對滿人的憎惡情緒很大。滿漢不平等的現狀,也使得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三藩之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吳三桂的野心擴大,想與清王朝平分天下,而康熙的一紙撤藩詔書,拉開了這一場大戰(zhàn)的序幕。
對于三藩之亂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很多種分析,但是終歸一點,三藩之亂,是滿族入主中原以后最大的一次內戰(zhàn)。
三藩之亂過程
自1673年11月21,吳三桂起兵叛亂,至1681年10月29吳世璠自殺,清軍于昆明城下大獲全勝。自此,三藩之亂歷時八年,終于結束。三藩之亂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三藩之亂的過程地圖描述
第一個階段為起兵江南??滴跏晔辉轮潦迥晁脑拢敃r戰(zhàn)亂不斷擴大,吳三桂已兵出三貴,進據湖南常德、長沙、澧州及岳州。此時,清軍云集于荊州、武昌和宜昌,卻不敢渡江攖其鋒。情勢愈加危急,孫延齡叛于廣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四川更有羅森、鄭蛟麟、吳之茂之叛。而臺灣鄭經渡海進兵于福建泉州、漳州與廣東潮州,此外,提督王輔臣叛于寧羌,進行對清陜西經略莫洛的擊殺。彼時四方震動,人心不定。康熙帝欲親自上陣,卻經議政內大臣密議諫止。清軍只得東征西討,常常顧此失彼。隨后,尚之信叛于廣東,總督、巡撫均附之,清廷便增兵兩江。之后可謂是天下響應。清政權統(tǒng)一大陸之后,在全國范圍內,民族矛盾仍然普遍存在。階級矛盾上升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繼續(xù)存在。因此,吳三桂一舉起反清旗幟,包括明皇室在內,以及鄭經集團、部分漢宮、漢兵與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加上一些地區(qū)的農民、奴仆全部迅速做出了反應。除此之外,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和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亦相繼響應。
第二個階段為相持階段,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王輔臣敗降平涼,形勢終于向有利于清軍之方向發(fā)展。隨后,耿精忠腹背受敵,亦倉促撤兵請降。之后,尚之信也投降。孫延齡被吳世璠于桂林殺害。清軍集中兵力進逼岳州與長沙,吳三桂聚眾固守。兩軍在各個湖南外圍要地反復爭奪。在軍事之上雙方仍處于相持階段,清軍將帥每多觀望,曠日糜餉。
第三個階段為平定云南,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滴跏吣?,彼時吳三桂年已七十四,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但困境未變。同年秋,吳三桂因病而亡,形勢陡變,后清軍趁機發(fā)起進攻,叛軍一蹶不振,清軍逐漸攻破湖南、廣西、貴州與四川等地。馬寶、胡國柱等困獸猶斗,節(jié)節(jié)頑抗;另滿洲將帥仍多遷延。時逾兩年,清軍才進逼于云南,康熙二十年底,清軍圍攻昆明。吳世璠自盡,余眾出降,三藩之亂終于平定。
通過三藩之亂的過程,可以知道,在這次戰(zhàn)爭中,沒有人是絕對的勝利者,最終受苦的依然是廣大的民眾。
三藩之亂結局
關于三藩之亂的結局,最簡練的說法不過是“清軍大勝,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話說在耿精忠和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后,康熙十七年,七十四歲高壽吳三桂于衡州稱帝,并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此時吳三桂不過是紙老虎,已至窮途末路,在他積郁而死之后,所謂“帝位”被傳至其孫吳世璠??滴醵甓?,清軍攻入云貴省城,吳世璠自殺。終于,三藩之亂歷時八年,被完全平定。這對清廷來說,無疑是確立穩(wěn)定皇朝統(tǒng)治的標志。平叛戰(zhàn)爭結束之后,清廷沒收藩產,充當軍餉,并撤藩回京師。
除去吳三桂所部調邊區(qū)站、臺服役之外,其余各部重編入八旗。福州、荊州、廣州派八旗兵駐防,綠營兵則鎮(zhèn)守廣西、云南,藩鎮(zhèn)制被徹底消除。除此之外,該平叛戰(zhàn)爭之大捷,更意味著飽受“三藩”割據之禍的老百姓得以解放,也為這些地區(qū)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有利于邊疆與內地經濟與文化的溝通交流。
之后于公元1683年,臺灣的明鄭政權慘遭滅亡,至此,南明抗清實力被徹底消滅,之后有組織的反清復明運動亦不復存在。清廷便開始從事行政與經濟財政方面的調整及改革,并致力于解決邊疆問題。三藩之亂終于翻篇于歷史。地方割據勢力得以清除,一次國家大分裂亦得以避免。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得到了鞏固與發(fā)展。同時,中央集權制力量的加強,也促進了抗御外敵能力的提高。
從三藩之亂的結局之中能讀懂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