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人耳目!曹操建72座陵墓背后的隱情
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跟帝王一樣。在古代帝王中都會選擇厚葬,而曹操卻選擇了薄葬,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但有人認為,曹操生前為自己建造了72座“疑?!保鎸嵉牧昴姑芏恍?,無人知曉,他究竟葬在何處至今仍然是個謎。
建安二十五(220)年正月23日,魏王曹操駕崩于洛陽,之后靈柩被運回魏國國都鄴縣。2月21日,曹操被安葬在他生前親自指定的壽陵高陵,在前一年發(fā)布的《遺令》里他對陵寢的位置進行過詳細交待,即鄴縣城西西門豹祠西邊的高崗之上。
一、曹操“七十二疑冢說”是怎么來的?
曹魏的正式皇帝只有3代,前后延祚不過數十年,既未統(tǒng)一起國家,又很短命。以后朝代幾經更迭,作為魏國國都的鄴縣也興而復衰,曹操死了360年后,北周大象二年(580)楊堅將鄴縣徹底摧毀,并再也沒有重建,加上其地臨近漳河,隨著漳河不斷改道,城池及主要標志物蕩然無存。
今天再到曹魏鄴城舊址,唯一明顯的地面遺跡是一座土臺,它就是三臺之一的金鳳臺,千百年來的風吹雨淋使其高度和規(guī)制已遠不如從前,當年空中樓閣的盛景已被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土丘所代替,上面也不可能再現上百間屋宇的輝煌。曹操的高陵更是如此,隨著地表建筑的徹底消失,到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確認它的具體位置。
其實也不只是今天,至少在八九百年前人們似乎已經找不到曹操墓的位置了。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詩叫《將次相州》,詩中寫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騏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p>
王安石把曹操 比喻為“騏麟”,這是一個很新鮮的說法。詩中“八九丘”為何意,他沒有交代。南宋詩人李壁給王安石詩作過注釋,他在“八九丘”一詞下作注:“余使燕,過相州,道邊高冢累累,云是曹操疑冢也?!币苍S這是“曹操疑冢”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時距曹操去逝已將近1000年。
此后“曹操疑?!钡恼f法影響越來越廣,南宋詩人范成大奉旨出使金國,路過漳河也寫了一首懷古的詩,題目叫《七十二?!罚娭袑懙溃骸耙还缀斡泌H缌?,誰復如公負此心。聞說北人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范成大擔心大家看不明白,專門給這首詩作了一個注:“七十二冢在講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彌望,北人比常增封之?!边@說明到范成大時期,關于“曹操疑?!币呀浽絺髟綇V,而且基本形成共識其數量為72個。
此后關于“曹操疑?!钡墓适聜鞑サ酶鼜V泛,不僅民間傳說、戲劇曲藝中經常提及,在文人墨客的憑吊懷古之作里,大多也都將其視為正史加以評伐或歌詠?!安懿僖哨!币脖黄阉升g寫進《聊齋志異》中,該書有一篇《曹操?!罚?/p>
“許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在河里洗澡,忽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樣,尸斷浮出;后來又有一個人也是這樣。大家都很驚訝。地方官聽到,派人把上游的閘關上,讓河水流干,這才看見崖下有個深洞,中間有轉輪,輪上排列利刃如霜。拿掉輪子,中有塊小石碑,都是漢代篆字。仔細看,是曹孟德的墓。后來破棺散骨,殉葬的金銀財寶也都被大家拿走了?!?/p>
這大概是關于“曹操疑冢”最離奇的故事了,說曹操把墓設計在了流水之下。蒲松齡還以“異史氏”的名義發(fā)表了評論,他說有人寫詩“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可又怎么知道曹操的尸身是不是在這七十二個墓里?曹操真是奸詐啊,然而千余年后腐朽的骨頭不保,使這些詐術又有什么用呢?唉,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
蒲松齡不是歷史學家,想必他也只是把這件事成民間傳說來看待,《聊齋志異》記錄的大都是蒲松齡從社會上搜集來的傳說故事,這則故事說明關于“曹操疑?!钡恼f法,到明清時期已經家喻戶曉,結合當時的一些戲曲以及文人筆記小說來看,關于“曹操疑冢”也有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版本。
假話連說三遍都有可能變成真的,何況被無數人連著說了上千年呢?關于“曹操疑?!钡拇嬖?,似乎可以成為定論了。
二、曹操的葬禮是公開而盛大的活動,葬禮過程文獻多有記載
《三國志》記載:“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u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p>
作為曹操政治遺產的繼承人,曹丕是曹操喪事的主要辦理者,在《藝文類聚》里保存有曹丕寫的《武帝哀策文》,其中有:“卜葬既從,大隧既通。漫漫長夜,窈窈玄宮。有晦無明,曷有所窮。鹵簿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zhí)戈,棄此宮庭,陟彼山阿?!?/p>
意思是:在正式下葬之前進行了卜筮,寬闊的墓道通向墓室。墓室里如漫漫長夜,又如幽幽深宮,沒有光明,沒有盡頭,多么令人悲傷呀!參加喪儀的人們已整齊站好,天、地、水三官也排列整齊,前面是高高舉起的旗幟,中間還有人手執(zhí)長戈。從現在起,先王將離開宮廷,到達被安葬的山崗。
也參加了曹操安葬儀式的曹植寫過一篇《誄文》,相當于悼詞,在這篇長達六百多字的祭文中,曹植更為詳細地記錄了曹操安葬的情況,其中寫道:“既即櫬宮,躬御綴衣。璽不存身,唯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閨啟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闥一扃,尊靈永蟄?!?/p>
意思是:將要入葬時,穿的還是平時的衣服,印信沒有帶到身上,只帶了印章上的絲帶。陪葬用品也沒有什么華美的,最值錢的只是素色的陶器。靈柩到達西陵,墓門慢慢打開,群臣送迎,我王就這樣安葬了。在幽暗的墓室里,沒有日月星辰之光,墓門落下來了,至尊的魏王將永遠生活在里面。
從曹丕和曹植這兩位親歷者的記述來看,曹操的安葬活動是公開的,也是盛大的,曹丕和曹植不僅知道曹操被安葬的確切位置,他們都曾親自到墓室里察看過。
三、曹操死后數百年里陵墓的位置都是明確的
曹操生前立過的那份遺囑,生于曹操去逝后40年的晉人陸機曾看到過原件,他的弟弟陸云親自到鄴縣參觀過銅雀三臺,《太平御覽》中保存有他寫給哥哥陸機的兩封信,談到此次鄴縣之行所見所聞。其中說道,他登上了三臺,發(fā)現上面的房屋正在毀壞,其中一個臺上還有曹操當年儲藏的10萬公斤石墨,陸云臨走還拿了點,并送給陸機一些作記念。
這時候已距離曹操去逝80多年,曹魏政權已灰飛煙滅,銅雀三臺尚在,但游人已經能隨便上去參觀了。陸云沒有提到他是否瞻仰過曹操的高陵,但如果高陵位置是個迷的話,想必他也會多說幾句吧。
又過了100多年,被李白稱為“小謝”的南朝詩人謝眺來參觀過鄴城故址及曹操的高陵,寫下了《同謝諮議銅雀臺詩》和《銅雀悲》等詩,其中寫道:“郁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蹦菚r候曹操墓的位置應該是眾所周知的。其后,為陳壽《三國志》作注的北齊學者裴松之,《玉臺新詠》的編纂者南朝詩人徐陵等,也都先后來到這里參觀、瞻仰,留下了一些詩文。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即曹操去逝420多年后,另一位歷史偉人李世民親征高麗,大軍路過鄴城故址,一向對曹操推崇倍致的李世民親自撰寫了祭文在曹操墓前祭奠,這篇祭文收錄在《全唐文》中。其后宋之問、王勃、張說、高適、劉長卿、李白、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溫庭筠、羅隱、陸龜蒙等唐代詩人,或者親自來過鄴都舊址,或者寫過與銅雀臺、曹操墓有關的詩作,但沒有一個人提到過“曹操疑?!眴栴}。
四、是政治原因催生出了曹操的“疑冢說”
在宋代以前曹操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陳壽在《三國志》里對曹操一生的評價基本被大家認可,提到曹操,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英雄,公開崇拜曹操也不會被大家非議。
但是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曹操的形象突然發(fā)生逆轉,有人認為這與南宋偏安于江南的政治格局不無關系,涉及誰是歷史正統(tǒng)的問題,曹操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變了,由英雄成了奸雄。
蘇東坡曾經說過:“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輒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闭f的就是這種現象。恰在此時,“曹操疑冢”也就出現了。所以,這是一個文化現象、歷史現象,而不是一個考古學上的問題。
另外,鄴城故址以西的漳河沿岸不知從何時起確實出現過一片古墓群,也為宋元之后來此憑吊的文人就“曹操疑?!钡穆?lián)想增加了證據。但考古證實,這些被認為是“曹操疑?!钡牧昴怪皇菛|魏、北齊皇室與貴族的墓葬群,1956年河北省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將它們冠以“曹操七十二疑?!?,1992年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其正式更名為“北朝墓群”。
所以曹操墓就是一個普通的帝王陵墓,曹操生前并沒想把它搞得那么神秘,他死后的長達數百年時間里這個問題也都是清楚的。曹操墓最終成為一個“疑案”,一方面緣于歷史的變遷,原址地貌的巨大變化,另一方面緣于曹操歷史形象的變化,是人們通過各種傳說、臆斷、演繹的結果。
至于2009年發(fā)現的位于河南安陽縣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的大墓是不是曹操墓,這還是一個繼續(xù)爭論的話題。說這不是曹操墓,最有利的證據就是把真曹操墓找出來,但現在看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有結果的事;說這就是曹操墓,似乎也要拿出更多的證據來才有說服力,現在看來還需要繼續(xù)考證和搜集證據。這是一個很專業(yè)的問題,沒有做過專門研究和實地考察還是不要輕易做出是與不是的妄斷。
綜上所述,曹操并沒有刻意隱藏自己的陵墓,它的消失是自然變遷的結果。時光悄然越過千百年,無盡的人世紛爭和戰(zhàn)場上的撕殺已被地層阻隔,世界上總會保留一塊寧靜的空間,讓辛勞一生的曹操閉上眼睛后也有一個可以長眠于此,不受外界打擾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