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為何一走了之再無蹤跡?其中有何隱情
整部《水滸傳》出現的第一個好漢級的人物,并非一百單八將中的人物,而是一個叫王進的。
王進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后曾為史進的師傅,他武藝高強,且是忠孝之人,端得算個英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身上卻有個謎團,讓人好生納悶:如此一個好漢,面對高俅的迫害可能,為何不是反抗而是一走了之?書中說他出走延安府后,為何再無任何消息?
分析謎團前,先說說王進的經歷。
王進與林沖一樣,本是東京禁軍槍棒教頭,與老娘過著簡單平和的生活。但隨著新領導高俅的上任,王進的命運發(fā)生了改變。原來,高俅發(fā)跡前,曾被王進的父親一棒打翻,因此有仇。如今,已是大權在握的高俅,見仇人兒子落在自己手中,自然不肯放過。
同樣是面對心狠手辣的高俅,與林沖選擇隱忍茍且不同,王進與母親選擇一走了之。細說起來,王進的出走有三個特點:
一是走得迅速——頭一天發(fā)現高球不懷好意,次日五更天還沒亮,王進和母親就離開東京奔延安府而去;
二是走得巧妙——假借要去廟里燒頭柱香,先后支開門前兩個牌軍,娘倆兒人不知鬼不覺離開;
三是走得徹底——離開東京,先到史家莊(教史進習武半年),再到延安府(聲稱投奔老種經略相公以立功),后不知去向(史進到延安府投奔師傅,卻沒找到王進)。
至此,王進的故事戛然而止,江湖上再無他的傳說。
作者以出走和不知所蹤來終結王進的故事,是否有些虎頭蛇尾甚至莫名其妙?非也!我感覺,王進故事的意義,其實就在出走,就在一走了之,就在走得及時走得徹底!
我們先拿林沖的不出走和王進的出走做個對比。
林沖最初的遭遇和王進很像,都面臨高俅的迫害,且其遭遇迫害的程度極有可能要高于王進——因為王進的事是父親曾打傷高俅,是過去時;而林沖的存在很可能會送了相思成災的高衙內的性命,從而造成高俅的再次絕后!
但就在這樣的必遭大力迫害的困境中,林沖竟一味地隱忍、退讓,終于被發(fā)配被追殺,直至陷入退無可退的絕境,林沖才殺了陸謙等人上梁山,但此時的決斷為時已晚,因為妻子已被逼迫而死、岳父也已憂疑而亡!
同樣是面對高俅的迫害,王進選擇了第一時間一走了之,得以成功避禍去邊關建功立業(yè)。王進的經歷簡直是在告訴林沖,以及和林沖一樣遭受迫害的人:與權貴斗是斗不過的,識時務者為俊杰,一走了之是最好的出路。
我們再看看其他梁山好漢。
在大結局部分,梁山一百單八將中,迷信朝廷、想靠戰(zhàn)功博個功名和出身的,多數陣亡、病亡或被害死;而有個好結局的,都是棄了朝廷、急流勇退者,像燕青、武松、李俊、阮小七、柴進、李應、公孫勝等數人,他們出走的出走,出家的出家,出海的出?!?/p>
燕青等的出走,與王進的出走,同樣是“走”,同樣是對官府對朝廷的避而遠之,同樣是對主流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逃離和叛離。
王進的出走在整部書的開頭,燕青等的出走在整部書的末尾,這一頭一尾兩個出走,是否才是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核心思想——不要對權貴、對朝廷抱有幻想,委曲求全、投降招安只能是死路一條!
如果我的這一推斷成立,那偉大領袖所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似乎應改為“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出走”。
關于王進,其實令人不解的不光是出走,還有一點:王進為何無綽號?
《水滸傳》有個特點,除了為官為僧為妓者,或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老弱,凡是靠力氣討生活且在街面上混的,好歹都有個綽號。一百單八將就不用說了,就連要把魯智深掀進糞池的潑皮都叫個什么過街老鼠張三、青草蛇李四。還有那可憐的武大郎,也有個綽號叫三寸丁谷樹皮。
可單單擁有一身好本事的王進,卻連個綽號也沒有。作者如此處理,究竟是何意?對此,我一直大惑不解,今錄該問題于此,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