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對外不差錢“朝貢” 虧了的是老百姓

        2017-04-29 22:53:0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國東南第一大港寧波,市舶司衙門設宴招待兩撥來自日本國的朝貢船隊,他們分別來自兩大有勢力的大名:大內(nèi)氏和細川氏

        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國東南第一大港寧波,市舶司衙門設宴招待兩撥來自日本國的朝貢船隊,他們分別來自兩大有勢力的大名:大內(nèi)氏和細川氏。

        當時日本群雄鼎立,派船隊到大明朝貢,必須持明朝廷頒發(fā)的“勘合”,才算合乎資格。最新的勘合本在足利氏手中,然被崛起的大內(nèi)氏奪去。而另一強藩下手較晚,只能從足利氏那兒取得弘治年間頒發(fā)、也已過期的“勘合”。兩支船隊抵達寧波后,市舶司官員發(fā)現(xiàn)細川使團的“勘合”已經(jīng)作廢。照規(guī)矩細川使團應連人帶貨回日本。而細川使團副使宋素卿是華人,深知在大明官場,沒有用錢辦不了的事情,于是通過重金賄賂,讓市舶司太監(jiān)賴恩承認細川使團的合法性,并讓他們優(yōu)先進港驗貨。

        在招待宴會上也讓細川使團首席。這種公然違規(guī)的安排,激怒了大內(nèi)使團,于是在宴會場上,兩個日本使團大打出手,大內(nèi)使團殺死了細川使團正使鸞岡瑞佐,放火燒了宴會廳和細川使團的所有船只,而且把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將一個姓袁的明朝軍官綁架,奪船揚帆而去。

        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爭貢事件”。即使在隋唐時期,日本人師法中華,但從來不臣服,宋以后更是如此。那么為什么有勢力的藩主要爭著朝貢明朝呢,無他,乃是因為有巨額利益可圖。中國歷代王朝,對外國基本上采取用利益羈縻的政策,只要你來朝貢,承認我是老大,那么一切好說。朝貢外交的核心就是用銀子買面子?!熬盘扉嬯H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天朝盛威后面,是以大把大把的銀子為代價的。

        這種死要面子的“朝貢”外交關系,是算政治賬,不算經(jīng)濟賬,與外夷交往,“厚往薄來”,天朝只需要夷邦“貢方物”這個說法,就愿意和來朝貢者做虧本買賣。早在隋朝,楊氏統(tǒng)一了中華,隋煬帝楊廣為了炫耀國力,在張掖開設萬國貿(mào)易會,用厚禮引誘西域的商人來天朝做買賣,還下詔西域商人所經(jīng)過的地方郡縣要殷勤招待。大業(yè)六年玩得更離譜。據(jù)《資治通鑒》介紹,是年,“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

        先命整飾店肆,檐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徒泽@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笨梢姡瑬|都洛陽的老百姓很講政治,估計也經(jīng)過了朝廷的外事紀律培訓,告知只能擺闊,不能示窮,所以牛皮哄哄地對胡人說,中國很富呀,吃飯不要錢。

        這實在太違背常識了,人家走南闖北的中東生意人,可不是腦殘,問洛陽市民,你們中國也有穿不起衣服的窮人,為什么用錦帛纏裹在樹干上呢?估計這個問題沒有預案,所以洛陽的市民回答不上來。

        隋朝短命而亡,然而隋煬帝的這番外交思路,被后來王朝的統(tǒng)治者幾乎完完整整地承襲。到了明清兩代,更是如此。明朝建國后,明太祖下詔稱“貢奉之物不必過厚,存其誠敬可也?!币嗉磥硖斐氖构?jié)朝貢的禮品不必豐厚,只要表示一下你們敬重我的意思就行了。但賞賜給朝貢者的禮物,則往往數(shù)倍于朝貢品的價值。明成祖時,朝鮮國王李芳遠朝貢積極,態(tài)度恭順,龍顏大悅,一次就派使節(jié)去朝鮮賞賜李芳遠本人“白金二千兩、文綺表里二百匹、紗羅絨錦五十匹、馬二十匹賜芳遠”,賞賜王妃“文綺表里八十匹”。因為明清兩代長期禁海,外國與中華不能自由貿(mào)易,而對朝貢船隊網(wǎng)開一面,允許其搭載本國貨物來中華售賣,并采購中華貨物回國,一個來回獲利甚多。

        對周邊的國家來說,既然朝貢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那傻子才不愿意去積極朝貢呢,反正天朝皇帝要面子,咱們給足面子就行了。于是朝貢者絡繹于道,天朝的國庫也非取之不竭的聚寶盆,總有扛不住的時候。明初就規(guī)定“三年一貢”,但是如朝鮮、琉球這些對大明帝國一向很忠誠的國家,覺得三年一貢太漫長,積極活動。最終,朝廷根據(jù)朝貢者對天朝的長期表現(xiàn),采取“一年一貢”、“兩年一貢”或“三年一貢”的分別對待,朝鮮爭取到“一年一貢”,幾乎就是“最惠國待遇”了。

        這也是日本使節(jié)“爭貢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誰都想占天朝的便宜。這種“厚往薄來”的虧本買賣,當然不會對紫禁城里的皇帝及其嬪妃的生活有啥影響,虧了的是老百姓的日子,不僅老百姓,有時候連官員的日子也要受影響。如東南亞各國的貢品多是蘇木、胡椒等特產(chǎn),多年來胡椒存在朝廷庫房里,太多無法消耗,在明宣宗時,有一段時間竟然下詔,南北兩京的官員發(fā)工資,用胡椒等實物抵扣。———我估計許多官員拿著大包小包的胡椒回家,心里有苦說不出,只能暗下決心堤外損失堤內(nèi)補,從百姓那里撈回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