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氣質(zhì)的最高逼格 一句話不說嚇尿匈奴
當(dāng)年看電視劇《漢武大帝》,看到這么一段內(nèi)容:
匈奴使者來到漢朝皇宮,漢武帝劉徹(陳寶國老師扮演)讓別人假扮自己,而自己卻扮作侍衛(wèi)站在假皇帝后面。電視劇中,匈奴使者看不起“假皇帝”,卻對“假侍衛(wèi)”另眼相看,認(rèn)為這個侍衛(wèi)是個英雄。
陳寶國老師演的惟妙惟肖,將漢武帝的英氣逼人演繹的淋漓盡致。
但是,很遺憾,這個故事的原型并不是漢武帝,電視劇不過是移花接木將這個故事的主角換了。
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只不過它的主角是曹操。
根據(jù)成書于南北朝的《世語新說》記載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為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何渎勚?,追殺此使?!?/p>
翻譯過來就是:魏武帝曹操要見匈奴使者,但他怕自己長得不夠帥氣高大,不足以威懾匈奴人,便讓大帥哥崔琰扮作自己,而自己卻裝成一個帶刀侍衛(wèi),站立在崔琰身后。匈奴使者覲見完假的曹操后,曹操便派人問那個使者:“你看魏王這個人怎么樣?”匈奴使者如實回答說:“魏王這個人氣質(zhì)高雅,長得很帥,但是,站在他身邊帶刀的那個侍衛(wèi),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曹操聽說這個事情,立刻派人追殺這個匈奴使者。
“捉刀”就是持刀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捉刀”一詞就是從這里出來的。
我們現(xiàn)在說“捉刀”是為人代筆寫東西,其實這個詞的原意是說魏武帝曹操帶刀“扮豬吃老虎?!?/p>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氣質(zhì)是遮掩不了的。
曹魏五子良將樂進“容貌短小”卻成為了一方大將。吳國大將朱然身高不滿160,卻做到“左大司馬”,史書稱他“氣候分明,內(nèi)行脩絜?!?/p>
所以說,相貌不是關(guān)鍵,氣質(zhì)才是王道。
君不見身居高位者往往不怒自威,鄉(xiāng)間野雞則面帶嫵媚,軍人武人嚴(yán)肅挺拔,文人騷客則內(nèi)斂儒雅。
一個演員演一個歷史偉人,即便能動作語言模仿的惟妙惟肖,卻終究不能取而代之,為何?終歸是氣場不足。
所有這些都說明,氣質(zhì)才是一個人遮掩不了的最高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