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建文朝為什么出現(xiàn)那么多不怕死的大臣
我一定要讓剩下的那些死心眼子見識見識我的厲害......因此,大明開國以來又一場大屠殺序幕,這種在歷朝歷代都極為罕見的規(guī)模的殉難現(xiàn)象,就這么上演了!追溯到,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打進南京城時,僅有25個“識時務”的建文朝大臣在兵部尚書茹瑺的帶領下,手舉降表出來迎接朱棣,朱棣很是惱怒:整個建文朝不少于600個大臣,卻僅有20來個投降,由于建文四年為壬午年,人們便將建文忠臣及其親人和支持者遭受的殺戮稱為“壬午殉難”,其中大約有100多個文臣學士被殺死。
在清軍打入北京時,崇禎朝殉節(jié)的大臣都寥寥無幾,遁跡拒降者也沒多少,而建文朝臣“在其任遁去者,463人”,但是按理說,異族的入侵更應受到正統(tǒng)觀念的排斥才對。若只是因為正統(tǒng)觀念作祟,是不能解釋為什么從建文到永樂文臣學士較少投降這一現(xiàn)象的。
那到底是何原因導致建文朝竟有如此多視死如歸的“憤青”呢?
第一,建文新政得人心,特別得到江南人民擁護
建文帝得人心的根本原因是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他對大明帝國臣民推行了以寬仁為核心的新政。如洪武三十一年,剛剛上臺的建文帝就下令“省并州縣,革冗員”,僅過了一個月他又“詔行寬政,赦宥罪”,到了年底,再次“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釋黥軍及囚徒還鄉(xiāng)里”。建文元年,他又“詔告天下,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廢疾者官為牧養(yǎng)。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賑濟災民……”
一個皇帝登基后幾個月內,先后下詔四次減免天下賦稅,這樣的好皇帝很少見。建文帝在把朱元璋過猛的政策加以調整,讓老百姓不斷地得到實惠,這是他得人心的關鍵。相對于朱棣各種勞民傷財?shù)拇蠊こ虂碇v,沒有那么“雄偉氣魄”卻以寬仁治國的建文帝是在用雨露滋潤般的惠民政策,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與“皇恩”。均江、浙賦。建文二年,正值建文朝廷組織最大規(guī)模的北伐戰(zhàn)爭,當時集結了全國兵力50萬,籌集軍餉100萬石以上。要說正是用糧的時候,但建文帝還是做出了一項公平的惠民舉措,下詔平均江南田賦,建文帝惠政于民,特別是對江南的老百姓有莫大恩典。
儒家有句名言“得人心者的天下”,自有其道理存在,但若套在建文帝身上,反倒有些不合適了。
第二,確實建文朝不屈而亡的大臣們很大程度受到正統(tǒng)觀念影響,追求儒家正統(tǒng)觀念
也就是所謂的“名正言順”。朱元璋既然立了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就是合法的皇帝,所有人都要來保護他、支持他;朱棣就是造反者,是世代都要受詛咒和打擊的對象。擁有這樣的思想觀念的建文朝臣代表,最著名的就是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即使面臨死亡的威脅,他就是不肯屈服,還不忘警告朱棣:殿下幾百年以后還逃脫不了一個“篡”字。
第三,儒家理學確立時期,義理觀念清晰
作為官方思想,雖然“君為臣綱”等觀念是一種糟粕,但其強調的“忠、義、理、信”還是有可取的地方的,因此,對建文朝那些視死如歸的大臣不能簡單地說是愚忠,畢竟這些殉難的大臣大多是清正耿直之人,或是為民做主、為國獻策的廉吏良臣,就像《明史》所說:“‘靖難’之役,朝臣多捐軀殉國……從容就節(jié),非大義素明者不能也?!边@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四,宋代以后中國知識分子的地位一直低下,大明開國以后朱元璋對他們也不好,知識分子對之有知遇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心理情,由于建文帝的廣施善政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是在兩宋,元朝時,知識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達到新低,元代民間社會有“十等”人的說法,其中“儒”排到了第八位妓女的后頭,成為“老九”,可見,當時知識分子是何等的壓抑啊,因此元代的文人畫都灰蒙蒙的,很荒涼。
直到朱允炆上臺后,一改朱元璋的嚴酷政治,主張“齊民以刑不若齊民以禮”,他總想效仿三代之治。建文帝性情文弱,溫文爾雅,在朝堂上也不輕易責罰人臣,即便像尹昌隆那么樣的烏鴉嘴,都快要爆料皇帝的私生活了,建文帝還是沒有怪他。在削藩問題上,有些觀點已經近乎胡說了,但建文帝還是讓人家講完,并不治他們的罪。建文朝政實在是寬松,想怎么樣講究怎么講,只要不當著皇帝說“我要造反”就沒事。
建文朝士大夫有些經歷了朱元璋時期那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政治生活,到了建文時代,感到了自我價值得到了實現(xiàn),在這些打小就受儒家教育的知識分子來看,他們真的遇到了一位仁君,他們的儒家理想在不久的將來就要實現(xiàn)了。
第五,傳言建文帝還沒死
既然有人說建文帝逃亡了,那么作為建文朝的大臣大多抱定了不事二主的態(tài)度,期盼建文帝復辟,所以采取了跟朱棣不合作的態(tài)度,這也是為何那么多人追隨和懷念建文帝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