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謀深算的王翦為何敢跟秦始皇叫板要兵60萬
公元前221年,這是個應(yīng)該牢記的日子。這一年,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中國,一個強大的秦帝國誕生在亞洲大陸。
說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的11年統(tǒng)治,很多人馬上就會聯(lián)想到“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秦法嚴苛細密,百姓動則觸法”,以及他用七十萬受過宮刑和其他徒刑的罪犯,來為自己修宮殿、造陵墓。
因此,人們得出一致結(jié)論:是他的暴行引發(fā)了陳涉、吳廣的起義。由于秦帝國的暴政,只存在了短短14年,便被農(nóng)民戰(zhàn)爭所推翻。
當世界上其他民族自豪地夸耀著他們雄才大略的祖先時,我們卻慚愧于我們的開國祖先秦始皇是個滅絕人性的暴君。
然而,秦始皇是否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暴君呢?
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直接去質(zhì)問秦始皇本人這個問題了,我們也只能從史書中去尋找秦始皇。《史記》是公認的最有權(quán)威的史書,許多人對秦始皇的看法也是深受《史記》的影響。
然而,只要我們細心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在《史記》的文字中,凡是有歷史事件對秦始皇有褒揚作用的時候,司馬遷馬上就會有一段文字緊隨其后,來抵消這種褒揚,甚至巧妙地將讀者引向反面。
這緊隨其后的文字,有的是幾個字的心理描寫,有的是別人說的一段話。
如果我們拋開作者的個人情感,只看史實的話,或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1秦始皇性格多疑而暴虐逼死了呂不韋?
呂不韋把嫪毐假扮成太監(jiān),引進后宮與王太后淫亂。給秦始皇丟盡了臉面。
嫪毐還發(fā)起了宮廷武裝暴動,謀反篡位,而呂不韋就是引起這件事的罪魁禍首。
在戰(zhàn)國時代,不要說殺一個臣子,就是兒殺父,臣子弒君王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
換了別的君王,即使不是暴君,誅滅呂不韋的九族都不會有人覺得過分。
但是,秦始皇不但沒有殺呂不韋,而且還保留了他的封國。
只是后來看到諸侯各國來拉攏呂不韋,才改變主意,把他發(fā)配到偏僻的蜀國,合情合理。
2尉繚想要離開秦國?又為何沒走?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梁人尉繚,以一介布衣見到秦始皇之后,對其進言道:“憑著秦國的強大,諸侯就如郡縣??墒侨绻鲊峡v,出其不意地襲擊秦國,這就是從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滅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quán)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合縱計劃,這樣只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
秦始皇認為尉繚的話有道理,以后見尉繚時,以平等的禮節(jié)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繚一樣。
大梁人尉繚沒身份、沒地位,秦始皇不以外貌、地位、親疏取人,擇善而從。
這之后再見尉繚也是以平等的禮節(jié)相待。
然而尉繚受此殊榮卻不滿意,要離開秦國。
當秦始皇得知尉繚要離開時,不是怒其背叛,或怨其不忠,將其捉拿斬首,而是執(zhí)意挽留,委以高官。
這樣的秦始皇,不正是最典型的賢明君主形象嗎?
3老謀深算的王翦為何敢跟暴君叫板?
攻打楚國老將王翦要動用六十萬軍隊,而年輕的將軍李信則說二十萬人即能取勝。最后又秦始皇來定奪的時候,秦始皇采用了李信的建議。王翦見自己的作戰(zhàn)計劃不被采用,就推辭有病,回老家有病去了。
最后李信戰(zhàn)敗讓秦始皇丟盡臉面。
當秦始皇聽到李信兵敗的消息后,大怒。但他并沒有下令懲處讓他威嚴掃地的李信,而是直接驅(qū)車直奔王翦老家。
作為君王,其實秦始皇不用親自出馬,他大可可以派一個使臣把王翦宣上殿來。
秦始皇到了王翦的家,一進門就向王翦道歉認錯:“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