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的好看獨孤信疏忽之舉不被批評還稱贊
獨孤信是西魏和北周的名將,在《周書》這本描述北周歷史的正史中,有專門為獨孤信所寫的傳記,也就是《獨孤信傳》。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正史是如何描寫獨孤信的。
獨孤信是云中人,他的本名是獨孤如愿,少年時期就充滿豪爽有義氣。獨孤信長相俊美,尤善騎射。他因與賀拔度一起殺了衛(wèi)可孤而被世人所知。
后來,獨孤信入朝為官,孝武帝十分信任他。在孝武帝投奔宇文泰的時候,獨孤信拋妻棄子跟隨在孝武帝的身邊。
之后,獨孤信就在秦州上任。秦州之前的長官都十分昏庸,百姓們有冤情也無處申訴。在獨孤信就職后,各種積壓已久的事物才得以處理,百姓的冤情才得以申訴。除此之外,他積極宣揚禮教,發(fā)展生產(chǎn),在短短的幾年間,秦州的百姓就變得富足起來,周邊生活貧困的百姓也紛紛到秦州來定居。太祖聽聞他的威信遠近有名,于是就賜名他為信。
獨孤信也深得士民的看重,他的聲威可以震動鄰國。當初他在秦州時,曾因打獵而晚歸,騎馬進城時,因顛簸而使帽子微微傾斜。哪知,隔天一早,無論是官吏還是普通百姓,凡是戴帽子的,都是微微傾斜的。
后來,因不滿宇文護的專權(quán),獨孤信就打算與趙貴一起將宇文護鏟除,但不知為何獨孤信后來放棄了這個計劃??墒?,宇文護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在將趙貴誅殺后,就逼死了獨孤信。
就這樣,獨孤信被宇文護逼死于家中,年僅五十五歲。
獨孤信是匈奴人嗎
?獨孤信之父是獨孤庫者,他是鮮卑人,而不是匈奴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鮮卑人和匈奴人的區(qū)別吧。
鮮卑族是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游牧民族,源起起于大興安嶺。鮮卑族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一直分布于中國的北方。當初,東湖曾被匈奴人打敗,之后就分為了兩個部分,分別退守于烏桓山和鮮卑山。鮮卑族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所以東胡族是鮮卑族和烏桓族的起源。也因此,鮮卑人和烏桓以及匈奴在某些行為習慣上會有些相似,也難怪會有人對獨孤信的種族疑惑不清。
鮮卑作為分裂出來的民族,得以被作為民族實體,獲得承認是在鮮卑跟著匈奴一起侵擾中原邊境之際。所以一開始,鮮卑是依附于匈奴存在的,等到匈奴分裂后,鮮卑才獲得了真正的獨立。鮮卑曾多次攻打匈奴,以此來反抗匈奴的壓迫。等到北匈奴因受到雙重打擊而不得不遷移的時候,鮮卑趁機占領(lǐng)了草原。
匈奴人是古代時期生活于歐亞大陸北部的游牧名族。匈奴人素來以騎兵兇猛善戰(zhàn)而聞名于世。他們曾在蒙古高原建立了國家,后來在與漢族的激戰(zhàn)中落敗、投降。
鮮卑人和匈奴人不是一個民族,但可能會有血緣關(guān)系。鮮卑族中的拓跋部就是鮮卑人和匈奴人結(jié)合后的后代,而隋唐兩代的統(tǒng)治者中也都有鮮卑的血液。所以,獨孤信并不是匈奴人,而是鮮卑人。
側(cè)帽風流獨孤信
側(cè)帽風流這個成語形容的是由于一個人長得好看,他的疏忽之舉不但沒有收到眾人的批評反而受到稱贊。而側(cè)帽風流這個成語就與獨孤信有關(guān)。
獨孤信不僅戰(zhàn)功赫赫,他治理地方的政績也十分突出。當年他出任秦州的刺史,在短短幾年內(nèi),就使當?shù)氐纳罡蛔?,安居樂業(yè)。他的威名因此而遠播,他的威名甚至可以震懾鄰國,所以獨孤信受到了當時的各個階層的重視。
獨孤信不僅能征善戰(zhàn),他本身就長得十分俊美,這樣一來,他就更加會受到人們的模仿了。有一天,他與友人相約,一起出城去打獵,由于太過盡興,在不知不覺中,天色已經(jīng)很晚了。在當時,還在實行宵禁的政策,禁止一切的夜間活動。獨孤信為了能在宵禁之前回到家中去,就策馬狂奔。由于他的馬騎得太快了,路上又十分地顛簸,一不小心,他差點跌下馬去。在有驚無險之后,難免顯得有些手忙腳亂和狼狽,他的帽子也在之前的顛簸中,被風吹得十分凌亂,歪斜在頭上,但是為了快馬趕路,獨孤信也沒空去糾正帽子的位置了。
哪知道,獨孤信側(cè)帽的狀況正好被守城門的小兵看到。第二天清晨之時,滿城的百姓,甚至是普通的小官都側(cè)帽走在路上。并且在之后的很長得一段時間里,側(cè)帽而行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
側(cè)帽風流這個詞也就由此而來,獨孤信側(cè)帽風流的故事,其實也正說明了當時獨孤信是多么受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