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不是戰(zhàn)略決策失誤 就不會赤壁大敗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周瑜火殺赤壁,曹操八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從此,魏蜀吳天下三分。其實,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劉備沒有自己的地盤,除了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等一批謀士外,幾乎等于一無所有;東吳的孫權雖然實力尚可,但內部恐曹情緒嚴重,戰(zhàn)與降也只在一瞬間。
當時的形勢,確實對曹操非常有利,也難怪當時的曹操有心情對酒當歌,橫槊賦詩。但是,就這樣一副好牌,為什么出到最后,差點華容道命喪,靠關羽的義氣逃生呢?
關鍵是戰(zhàn)略決策上的重大失誤。曹操在攻下荊州之后,并不只有進攻荊州以南并進而進攻東吳這一個選擇。
曹操還可以向西南奪取漢中和兩川,向西奪取關西。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一、對手都很弱。打仗除非有絕對把握,一定要先挑軟柿子捏。而漢中的張魯和劉璋,都庸劣無能,曹操強兵臨之,攻下來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相反,去打東吳,雖然實力占優(yōu),卻并無必勝把握。
二、可坐收漁翁之利。曹操不去進攻東吳,沒有地盤的劉備肯定會奪取荊州以南的地區(qū),這樣,劉備就不是抗曹的義士,而是成了與東吳爭地盤的軍閥。兩強相爭,曹操就可坐收漁翁之利。
三、漢中和兩川,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占領漢中和兩川,“欲滅吳,先滅蜀”,東吳根本無法割據(jù)江東。
曹操因為戰(zhàn)略決策失誤,導致赤壁大敗,而赤壁之戰(zhàn)后,劉曄、司馬懿極力勸說曹操在劉備立足未穩(wěn)時,乘勢取蜀,而曹操均不肯采納。并且曹操明知夏侯淵輕燥乏謀,卻讓夏侯淵守漢中,結果,僅僅守了三年,夏侯淵就被黃忠斬殺,漢中為劉備所得。
如果曹操能夠對漢中和兩川的戰(zhàn)略地位有充分認識,戰(zhàn)略決策正確,也許就不會有赤壁大敗,更沒有劉備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