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梁山好漢豹子頭林沖
熟悉《宋史》的朋友不妨閉目梳理一下,把北宋名將一個個過一下篩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具備林沖的原型條件,那就是原山東海州(濟州)知州(軍分區(qū)司令)張叔夜,也即那位簡單敲打一下宋江,就讓一百單八將集體歸降的那位牛人。
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樸忠。江湖馳聞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zhuǎn)篷。他年若得志,威鎮(zhèn)泰山東。
這是《水滸傳》第十一回里,林沖上梁山前夕在朱貴酒店白粉墻上寫的明志詩,基本總結(jié)了自己前半生的為人為官經(jīng)歷及未來奮斗的目標。那么,水滸傳作者為何要這么寫?想告訴讀者一些什么信息?趙炎以為,作者顯然是在實踐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原型理論”,即藝術(shù)源于生活,任何文學形象,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有相對應的原型。林沖的原型是誰?
個人簡歷:張叔夜(1065-1127),北宋末將領。字嵇仲,漢族,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宰相張耆的曾孫。以門蔭調(diào)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二縣,通判潁州,知舒、海、泰三州。大觀中,召對,除庫部員外郎、開封少尹,遷右司員外郎。因與蔡京不合,屢次被貶,靖康之難時,隨徽欽二帝北去,途中絕食而死。我們且來分析分析他與林沖的相似之處。
張叔夜的為人,跟林沖很像。張叔夜“少喜言兵”,說明他是個武癡;出使遼國時,“宴射,首中的”,說明他武功了得;“遼人嘆詫,求觀所引弓,以無故事,拒不與”,說明他性格剛直,不附權(quán)貴。再看林沖,生性耿直,愛交好漢,武藝高強,慣使丈八蛇矛,不愛跟頂頭上司高俅處關(guān)系。這兩人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張叔夜是多大的官?得罪蔡京前,他是右司員外郎。所謂“員外郎”,是指六部之下二十四司的司長官副職,如果根據(jù)官職大小來排序的話,應該是這樣: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然后才是員外郎。大約相當于如今的副處級干部。
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又是多大的官?趙炎查了一下“職官志”,宋代沒這個官,倒是有都教頭、教頭等職,位在虞侯之下,若真有八十萬禁軍的話,起碼得有三千多個教頭。說明林沖最多是個營級干部,正科級,與張叔夜的副處級一樣,都是芝麻綠豆一般的小官。
林沖得罪高俅,是因親人太招眼(老婆漂亮),最終被發(fā)配草料場;張叔夜獲罪于蔡京,也是因親人所累,“從弟克公彈蔡京,京遷怒叔夜,摭司存微過”,同樣也是“貶監(jiān)西安草場”。何其相似乃爾。
兩人發(fā)配之后的履歷也基本相似。林沖在草料場怒殺二人,冒著風雪連夜投奔梁山(地點在今天的山東濟州),還多次被老大王倫賜給小鞋穿;張叔夜在西安草料場打熬了幾年筋骨,回京后倒是升官了,先后任秘書少監(jiān)(秘書省的副長官)以及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職務,并擢升為禮部侍郎(禮部的副長官),可大仇家蔡京不干呀,同樣是小鞋一雙連一雙,不得已步林沖后塵,外放濟州知州,可謂殊途同歸了。
這一對難兄難弟終于在濟州相遇。軍分區(qū)司令張叔夜同志是比較會打仗的,先后跟宋江一伙玩了反間計、誘敵深入計、擒賊擒王計、繳槍不殺計,一場小小的伏擊戰(zhàn),就逮了梁山二當家(不知是不是盧俊義),于是,宋江投降。(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鹵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zhàn)。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宋史》)。
我們讀水滸傳,林沖火并王倫那一節(jié),跟張叔夜解決宋江這段歷史,是不是很像?吳用的智激,可謂反間計;晁蓋等上山入伙,對王倫來說,豈非誘王倫于“敵”前?殺死王倫,就是擒賊擒王;王倫一死,部下也只好繳槍投降了。
關(guān)于張叔夜之死,看似比林沖更有氣節(jié),更壯烈,但在后人改編的各種水滸版本里,林沖的死因大體上跟張叔夜也差不多,這恐怕不是巧合,從一個側(cè)面能夠說明原著確有此類暗示。
張叔夜是怎么死的?《宋史》介紹,徽欽二帝降金,張叔夜不得已乃從。金人想利用張叔夜的聲望,幫助傀儡張邦昌,被張叔夜斷然拒絕,反而提出“請立太子(欽宗的兒子)以從民望”的要求。金人不傻,自然不會答應,于是押解張叔夜跟兩個皇帝一起回大都。張叔夜在途中絕食,到了白溝這個地方,聽人說馬上過界河了,張叔夜遂氣絕,年六十三歲。
而林沖的死因,原著說他是在征方臘后得了風癱,留在杭州六和寺養(yǎng)病,由武松照顧,半年后病故。這個結(jié)局的藍本,大概源于張叔夜在知青州任上患病于寺廟養(yǎng)病的故事,卻不符合林沖的剛直隱忍性格。筆者更傾向于央視版電視劇《水滸傳》對于林沖死因的改編:氣憤交集,暴病身亡。
林沖與高俅是啥關(guān)系?不共戴天之仇敵也。面對宋江釋放高俅,接受朝廷招安,林沖的反對,進而氣絕,是有生活基礎的。這跟張叔夜面對皇帝降金所流露出的悲憤和無奈,進而絕食而死,在氣節(jié)上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