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武則天無字碑的秘密
女皇武則天無字碑,其實隱含超能力隱藏著古代信息儲存高科技”。提到此可能很多讀者朋友不相信,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解讀一下無字碑到底是什么樣的高科技?這種高科技是如何運作的?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從古時到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信息的儲存方式。
迄今為止,人類所能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信息儲存方式應該是結(jié)繩記事,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jié),用以記事。上古時期的中國及秘魯印第安人皆有此習慣,即到近代,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結(jié)繩記事來記載信息。但結(jié)繩記事最大的弊端來自于不穩(wěn)定性,第一,繩子很容易損壞,第二,每一個結(jié)所指定的特定事件很難保持一致(你很難找到一模一樣的兩個繩結(jié)),因此所記錄的事件就只能是少量,信息保存有限。
之后,出現(xiàn)了最早的文字記錄方式,甲骨文,將事件刻在龜殼上,古人認為龜殼可以保存足夠長的事件,而且相對容易刻上去所想要記錄的信息,但是龜殼畢竟量少,不大好整,于是甲骨文其實在彼時應該算是官方的專用的一種信息記錄方式,在廣大的民間,仍然沿用著傳統(tǒng)的記錄方式。
當然中間還出現(xiàn)了一種記錄方式:壁畫,圖畫記錄有著簡潔、信息傳達量大、且直觀等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宗教、部落中。但畫面有時候也會被錯誤的解讀,人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同樣的畫面就會被解讀出很多的含義,有的甚至于畫面本身所要表達的意思恰好相反。
上述是一種信息儲存的方式,將信息轉(zhuǎn)化為圖片或文字,記錄在特質(zhì)的載體中,人們不需要借助第三種介質(zhì)便可以直接讀取。但存在著同一個弊端:保存時限普遍不長,且對載體要求相對較高,原材料存在著隨時可能枯竭的風險。
于是,人們在不斷的探索是不是還有更有效的信息儲存方式,電腦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解決了這個問題,將無數(shù)的信息可以轉(zhuǎn)化為0和1,儲存在一種叫做硬盤、光盤或是內(nèi)存的東西上,一個個小小的芯片就可以裝下整個圖書館,只需要借助第三方介質(zhì),隨時可以讀取。人們再也不用堵車去圖書館查閱信息而擔心了。但是這種儲存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弊端,第一必須有特定的讀取裝置,第二必須有嚴格的儲存載體,而且載體很容易損壞(光盤斷裂、硬盤壞道等),載體一旦損壞,信息則無法讀取。
那么,有沒有一種儲存方式,將信息直接儲存在億萬年不朽的載體中,直接人工讀取。答案是,有。而且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只是能使用這種技術(shù)的人微乎其微,民間知之甚少。武則天無字碑既是使用的這種技術(shù),專業(yè)術(shù)士利用能量將所要表達的信息儲存在了墓碑里,只有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才可以讀取出來,而且是直接讀取出來。而且即便是墓碑損壞了,斷為了幾截,信息仍然可以完整的讀取(徹底解決了光盤損壞等的弊端;你可以想象這種儲存方式,類似于將信息寫在了紙片上,既是紙片被撕毀幾片,只要稍加組合,信息仍然是能讀取的),這種信息儲存方式直到現(xiàn)在仍然被少數(shù)人沿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這其實,是一種高科技的信息儲存及讀取方式,基本上兼顧了光盤式的記錄形式(從表面上看什么信息都沒有,只有讀取出來才知道信息是什么)以及紙張等信息儲存的讀取方式(無需借助載體,直接讀?。?/p>
好了,我想到此關(guān)于信息的儲存與讀取方式,各位應該略知一二了。
再介紹一種信息儲存方式,活體儲存。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活體儲存器,他會隨時隨地的儲存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信息,而且隨時隨地可以直接讀取,不受任何的載體限制。但是活體儲存存在著一大弊端就是,活體可能隨時消亡,一旦活體消亡了,信息便轉(zhuǎn)化為能量,進入另一緯度,在人類的維度根本無法讀取。但很多的秘術(shù)一般都是活體儲存,而且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一直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