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李煜 一首《虞美人》引來殺身之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被俘后寫下的詩篇。但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事,寫下這首詞竟然會要了他的命。
李煜的身邊有的是密探,這首詞第二天就被人送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龍案,趙光義頓時龍顏大怒。又是“往事”又是“故國”,充滿了傷懷之痛、故國之思,到現(xiàn)在還忘不了自己的亡國之君的身份,這不分明是要造反嗎?老子已經(jīng)忍你很久了! 其實,趙光義早就對李煜起了殺心。
李煜雖出身帝王之家,卻是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典型的一代詞人。他本無心爭權(quán)奪利,一心沉醉藝術(shù),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公元975年十二月,宋軍兵臨城下,他因沉迷于詩畫竟然還渾然不知。公元976年,李煜只好放棄抵抗,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隴西郡公。
投降后的李煜過起了實際上的軟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據(jù)野史記載,連他的皇后小周后都經(jīng)常被趙光義召進(jìn)宮去徹夜不歸,“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小周后回來之后連哭帶鬧,令李煜心酸氣憤不已。但李煜卻是一個“性情中人”,即使作為囚徒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心情,經(jīng)常長吁短嘆,懷念過去,以至于“日夕以淚洗面”。
趙光義派南唐老臣去試探他,他明知左右皆是趙光義的耳目,卻不肯把自己的真實心理掩飾起來,而是拉著老臣的手,放聲痛哭。太平興國三年,宋太宗命徐鉉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dāng)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趙光義聞之大怒。就連他的文學(xué)作品也一改往日風(fēng)格,常反映亡國之痛。這樣的舉動,怎能讓當(dāng)政者放心呢?
這次一看這首《虞美人》,趙光義終于下定了決心,決定殺李煜以絕后患。據(jù)宋代王铚的《默記》記載,宋太宗命人給李煜喂下牽機(jī)酒而毒殺。牽機(jī)藥,據(jù)說就是中藥馬錢子,服用后破壞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李煜大量服用后,全身抽搐,頭腳縮在一起,痛苦而死。小周后也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去。
趙光義還要虛情假意表演一番,追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于洛陽邙山,自己還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作為亡國之君,李煜要想保命,只有忍辱含悲,強顏歡笑。例如蜀漢后主劉禪的“樂不思蜀”和陳后主陳叔寶的“沒有心肝”,可能是沒有廉恥,也可能是為保命而自污。但是,李煜卻不是這樣,他明知危險,卻認(rèn)為“與其痛苦地活著,不如快點死亡”,從這一點來說,他的境界比以上兩位后主要高的多了。
世間少了位君主,卻多了個優(yōu)秀詞人,李煜之死,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