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炒作!一根木頭贏得了一個國家的民心
商鞅,這個人對于大家來說并不陌生,不僅不陌生,還熟悉到了不能再熟悉的地步。商鞅是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又稱衛(wèi)鞅、公孫鞅。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qiáng)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要改革,要革新,要推行變法,那就需要讓大家先信任自己。只有老百姓們信任了商鞅,他的變法才能更加順利和有效的推行。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商鞅開始了“炒作”。商鞅的“炒作”,那可是真材實料,都是黃澄澄的金子。怎么“炒作”?要起到效果,那就得吆喝,吆喝起來了,大家都來看了。假如是貨真價實,那一傳十十傳百的也就傳播出去了。
商鞅想了一個辦法來“炒作”,什么辦法呢?且聽我與你道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招賢納士。在衛(wèi)國得不到重用的商鞅,跑到了秦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qiáng),必須注意農(nóng)業(yè),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jìn)行了。”
秦孝公是個明白人,他當(dāng)然知道要有威信,對商鞅的主張也是贊同的。兩年后,秦孝公拜商鞅為左庶長,命他全權(quán)處理改革事宜。
商鞅自然是樂了,按照自己的想法起草了一個改革法令。法令是有了,關(guān)鍵是取得百姓的信任啊。百姓們被諸侯王騙了很久了,對于諸侯王發(fā)布的這些信息也不怎么相信。商鞅鑒于此,開始了他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炒作”。他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p>
這吆喝來吆喝去,一會功夫,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這個場面,我們經(jīng)常在大街上碰見吧?!看見這木頭,有人就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又有人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钡鹊?,反正沒幾個人相信。
商鞅看到這個局面,他清楚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于是,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提到五十兩之后,來看熱鬧的越來越多了,大家還都以為他傻了,還是不相信,依舊沒人去扛。
不過呢,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即便是被忽悠也無所謂。接下來,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說是試試,這還用試嗎?誰都能扛得動。這人一會功夫就把木頭抬到了北門。
商鞅馬上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派人傳出話說,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不少。
就這樣,這件事馬上傳了出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比秦孝公的法令都管用。老百姓們都夸贊著商鞅,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p>
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商鞅馬上將他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guī)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biāo)準(zhǔn)。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chǎn)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從此,秦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了,軍事力量強(qiáng)大了。
商鞅最終成為了秦國的大良造(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nèi)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quán))。商鞅是才華橫溢的,他的改革也很好。可改革是需要取得百姓們的信任的,老百姓不相信你,你還怎么改?所以,商鞅用“南門立木”來取得百姓的信任。這“南門立木”稱得上是史上最牛的“炒作”了。
商鞅是講誠信的,也只有誠信的“炒作”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整日里憑借著欺詐的手段來“炒作”,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俺醋鳌睉?yīng)該是個中性詞,大家在使用的時候,需注意,不要一味的認(rèn)為這是一個貶義詞?!俺醋鳌笔前琴H,與使用者的誠信相關(guān)。講誠信則褒義,不講誠信則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