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慘貴妃!生了三位皇子還被迫殉葬
仁宗去世時,他的皇后張氏還在,張皇后是宣宗之母,當然不會殉葬。仁宗的妃子亦不止這5人,為什么單單挑中這五人,去頂那份“要命”的苦差?
明萬歷時人沈德符就提出這個疑問,他說,宣宗登極時,所封有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其中惟郭貴妃、王淑妃二人殉葬,李賢妃、趙惠妃、王昭容三人為何不殉?由此產(chǎn)生的疑問是:擇定殉葬者的條件與依據(jù)是什么?因為祖訓(xùn)沒有記載,那就是實際操作的問題了。
這里有一個例子,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仁宗未崩前兩個月,封張氏為敬妃。張敬妃來自世家大族,她是太師、英國公張輔的女兒,封冊中對她贊美甚備,仁宗崩時,可能還不到二十歲。如此好女,仁宗如何舍得,竟不把她帶走?
沈德符的解釋是:“蓋以乃祖、父勛舊特恩也?!闭f白了,就是張輔說了情,走了后宮的路子,才使他女兒免于一死。
可見,在選擇誰來殉葬上,有著較大的通融余地。既然有人能通融活命,也就有人能挾勢威逼,使不想死、不當死之人也殉死了。沈德符懷疑郭貴妃就是這樣一個受害者。前述王淑妃以下4妃,都沒有生育,可是郭貴妃卻為先帝生了3位皇子,即滕懷王、梁莊王和衛(wèi)恭王。妃之有子者,竟不蒙格外開恩,難道真是貴妃本人“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這當然是騙人的鬼話。好比明明是從死鬼于“地下”,偏偏說成從先帝于“天上”,這不是明擺著糊弄人么?誰信誰就是騙子一黨!
郭貴妃不單生子有功,她的地位也非常尊貴。沈德符說:國初時,六宮之中,以貴妃為極貴,只下中宮皇后一等。直到宣宗時,給孫貴妃加了“皇貴妃”的封號,孫妃不久正位中宮,做了皇后,從此諸妃中才以皇貴妃為最重(也有說景泰年間封唐氏為皇貴妃,是皇貴妃封號之始的)。
沈德符話說到這里,戛然而止,他沒有把郭貴妃是被逼迫而死的懷疑說出來。但他說出了事實:地位僅次于皇后,極為尊貴,兼且生了3位皇子的郭貴妃,不當死而死,其中必有不可外傳的隱情!
在此我們再聯(lián)想兩件事:
其一,仁宗之后張氏,歷史上以“張?zhí)蟆敝?,是個頂厲害的女人,她在其子宣宗暴卒、其孫英宗以幼沖即位的條件下,曾主持大政多年,有點垂簾聽政的意思。后人一說起所謂“仁宣之治”和英宗初政,總會把她推出來贊一贊。其實不過是些文人的馬屁,實在有些過譽。舉例來說,正統(tǒng)年間有名的大太監(jiān)王振,就是張?zhí)笥玫脩T熟的私人。歷史證明,往往只要太后主政,就會產(chǎn)生一個專權(quán)的大宦官,張?zhí)笠膊焕狻?/p>
可后來大伙集中火力,一齊來罵王振,卻忘了張?zhí)蟛攀峭跆O(jiān)的后臺大老板,王振正是張?zhí)笠皇痔e起來的;更有無聊之人,編出一個故事,說張?zhí)舐犝f王振專擅跋扈后,將他召來,忽一個眼色,兩旁女官齊刷刷拔劍,架在王振脖子上,要立取他性命,若不是英宗下跪力請,王振這個大禍害已經(jīng)是死人了。
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張、郭很可能是兩個最大的對頭,而宮人們紛紛站隊,兩宮勢同水火。誰也沒有料到,仁宗即位僅一年即亡,張后之子即位,張皇后升作張?zhí)?,倚仗她皇帝兒子,占?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于是她假借仁宗遺言,逼迫郭貴妃以及平日與她親近的妃子們,全部殉葬,昔日仇懟,頓時報銷,何其快哉!后宮之爭這出戲可算落幕啦!然而,竟是那樣一個弱肉強食、令人苦悶的悲慘結(jié)局!
讓我們想到的第二件事,與第一個懷疑有關(guān)。
郭貴妃的第2個兒子梁莊王,在宣宗諸弟中最受長兄寵愛。梁莊王葬在今湖北安陸,他的墓地已經(jīng)發(fā)掘,出土金銀珠寶等品物達5000多件,非常精美,其中有著大量出自宮廷的賞賜,這在親王墓中是并不多見的。
宣宗為什么對梁王這么好?讓人不由得想,會不會是宣宗憐惜其屈死的母親,而對她兒子的一種補償?
從仁宗妃子殉葬情況來看,誰殉誰不殉,可能有皇帝臨終前留下的遺愿(這一方面尚無證據(jù),而我想朱元璋身后之事應(yīng)屬此類),但最終的決定權(quán),還是在活人手里。好比仁宗特地交代,要張妃隨他去,但張家在朝勢力大,人面兒熟,再不惜銀子上下疏通打點,他家的女兒就不僅不必死,而且必不死了。而那些無依無靠的、政治上失勢落敗的女子,不管你生了幾個孩子,孩子都還小,非??蓱z,也只好接受殉葬的悲苦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