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北宋名相寇準被批不學無術(shù)
看過《楊家將》的人都知道寇準,北宋名相寇準是一代名臣,賢臣,有擔當,能任大事,在國家危難關(guān)頭能挺身而出,化解危機,催促宋真宗上前線,親自指揮抵御契丹的戰(zhàn)役,就充分說明了他的杰出,但正是如此杰出的一位名人,也被批評不學無術(shù),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批評寇準不學無術(shù)的人叫張詠,如今名氣遠不如寇準,但在當時卻是北宋棟梁,他長期鎮(zhèn)守四川,治理有方,深得民心,而且還頗有建樹,例如發(fā)明紙鈔交子。在北宋,他算得上德高望重。這位張大人,卻對寇準評價不高,聽說寇準封相的時候,他不冷不熱地一句,說寇準是個奇才,可惜學術(shù)不足。這話也不知道有沒有傳到寇準耳朵里。
畢竟要說讀書,寇準也不會差,他十九歲就中進士,當時有大臣都嫌他太年輕,勸他把頭發(fā)染白一點。十九歲能考中進士的,讀書那肯定是頂呱呱的學霸。
后來寇準遇到張詠,很謙虛地向他討教:張老,您有什么可以教導我的?
張詠不好直說,但又得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于是就說,小寇,你去讀一讀《漢書》里的《霍光傳》。等張詠一走,小寇馬上去翻《霍光傳》,翻來翻去,翻到這么一句話:不學無術(shù),冰雪聰明的寇準馬上明白了,有點不高興地說:老張是說我不學無術(shù)啊。
張詠為什么說寇準不學無術(shù)?史書上沒有專門的解釋,可能是說寇準剛直有余,不會容人。再深究下去,就是說寇準沒有從典籍里吸取做人的智慧,還嫩著點。
那么,可以由此推測,寇準的不學無術(shù),是指他雖然是應試教育的佼佼者,但并不等于他在學術(shù)上能有所建樹,也就是說沒有搞好繼續(xù)教育,在學問上深鉆,導致有些地方不能圓熟通透,尤其是度量還有不足之處。
其實,古人讀書,也分為應試教育和學識教育,應試教育為了眼前功名,學識教育為了長久發(fā)展。
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就不難理解寇準讀到《霍光傳》時為何獨獨看到了不學無術(shù)這句話,更何況他身為大宋棟梁,國事繁忙,讀書更是奢侈之事。趙普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一方面是為《論語》打個廣告;另外也說明他忙到實在沒有時間讀書。由此及彼,也不難理解曾國藩為什么痛恨自己讀書不多了,他也有跟寇準一樣的感受,一樣的痛處。
這種痛處,只有愛好讀書的人才能體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