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一人為招待劉備 竟殺了妻子當(dāng)肉食!
三國時期是亂世。
亂世的特點之一是親情淡薄。
“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情深,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但在三國中,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有人不把它回事兒。
大人物劉備,說過一句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這句話后來成了多少想做大事的英雄的名言。劉備喪偶后,為了政治的需要,馬上娶孫夫人。孫夫人走了,為了和益州利益集團搞好關(guān)系,馬上又娶吳夫人。走馬燈似的換老婆,和換衣服沒有什么兩樣。
小人物劉安,為了招待逃亡的劉備,竟然殺掉自己的妻子權(quán)當(dāng)肉食。劉備吃了,辭別時才知道。后來,劉備說給曹操聽。曹操也不覺得劉安殺妻有什么殘忍,反而給了劉安一大筆錢,讓他再娶一位老婆,還號召老百姓“學(xué)習(xí)劉安好榜樣”。
父慈子孝是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此時也遭到了破壞。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逼著漢獻帝加封魏公,接著封魏王,就是不肯廢掉漢獻帝自己做皇帝。曹操說,他只想做周文王,權(quán)傾天下,有皇帝之實,而無皇帝之名。如果曹操篡漢,他在歷史上就是亂臣賊子,以后會遺臭萬年。這個惡人必須由曹丕來做。曹丕也不傻,篡位以后,首先把曹操追封為武帝,明擺著抹黑老爸,自己做好人。真父子如此,假父子就更不用說了。呂布被稱為“三姓家奴”,除了親生父親以外,還認(rèn)了兩位干爹。很不幸,兩位干爹,都被這位三國第一武將給宰了。
劉備的“兄弟如手足”,指的是一起打天下的結(jié)義兄弟,親兄弟之間則未必。曹丕和曹植為了爭奪接班人的地位,斗得你死我活。曹植如果沒有七步成詩的絕活,還真被同胞兄弟給殺了。至于袁紹的三個兒子,斗得就更加厲害了。袁紹尸骨未寒,兒子們割據(jù)州郡,帶著各自的謀臣和將士整天廝殺。袁紹在三國各路人馬中,地盤兒最大。官渡之戰(zhàn),袁紹輸給了曹操。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要吃掉袁紹,難度還是很大的。袁紹死后,兒子們內(nèi)耗,給了曹操可乘之機。最后,樹大根深的袁氏一族,竟然無一幸免。
諸葛亮是個正面人物,對待哥哥諸葛瑾也不怎么樣。諸葛瑾捧著孫權(quán)的飯碗,不得不給孫權(quán)跑腿兒,找到劉備討要荊州。諸葛亮設(shè)了一條計,把親大哥耍得團團轉(zhuǎn)。諸葛亮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哀求劉備幫忙,救大哥一家的性命。劉備假意答應(yīng),讓諸葛瑾到關(guān)羽那里要回一半地盤兒。結(jié)果,關(guān)羽根本不把劉備的書信當(dāng)回事兒,就是賴著不還,差點把諸葛瑾殺了。這一切都在老弟諸葛亮的算計之中。
張任、張松兄弟倆是劉璋手下的重要人物。張松為了自己的前程暗中投靠了劉備。張肅因為害怕受到牽連,遂向劉璋揭發(fā)其弟弟張松的陰謀,于是劉璋收斬張松。審配、審榮是叔侄倆。審榮為了給朋友出頭,竟然投降曹操,出賣冀州,最后,審配死于曹操之手。叔侄之間全無一點骨肉之情。
劉備和劉表、劉璋是同宗兄弟。當(dāng)劉備實力不夠的時候,一直低聲下氣裝孫子。一旦積累了一點實力,劉備馬上就要把劉璋踩在腳下做大爺。劉璋的益州就是被自己的兄弟不要臉地?fù)屪叩摹?/p>
三國中的親情淡漠,有著諸多原因。
首先,三國中的人物,絕大多數(shù)是帝王將相。這些人都是亂世英雄。英雄往往自命為人上之人,做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為了成就大事,有時候犧牲親情在所難免。劉備早年就經(jīng)常為了自己逃命,丟下老婆人間蒸發(fā)。曹操在和張繡戰(zhàn)斗時,兒子死了,并不怎么難過。他難過的是失去典韋這樣的好保鏢。相反,像呂布、袁紹這樣比較多地關(guān)心家人安危的領(lǐng)導(dǎo),被認(rèn)為是成不了大事的昏庸之主。
其次,從當(dāng)時人們的價值觀來看,政治利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政治利益面前,所有的親情都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徐庶投靠劉備,給曹操制造了不少麻煩。曹操軟禁了徐庶的母親,以此要挾徐庶。當(dāng)徐庶來到曹營,徐母并沒有因為徐庶的孝心感到欣慰,而是大罵徐庶不識大體。徐母最后因此而自殺。在徐母的心中,顯然,忠大于孝,也就是政治立場遠比家庭親情重要。劉安之所以會毫不猶豫地殺死老婆招待大漢皇叔劉備,恐怕也與此有關(guān)。
再次,亂世造成了人們安全感的缺失。政治上的混亂,導(dǎo)致各路割據(jù)勢力之間的連年戰(zhàn)爭,人口減少,社會生產(chǎn)難以為繼。提起那個時代,我們總是想起千里無人煙、白骨累累之類的話。在這樣的時代,活下去很難。亂世安全感的缺失,使得自保成為首要的生存目標(biāo)。張肅之所以出賣弟弟,是為了自我保護。袁紹兒子之間的斗爭,也是為了自我保護。文革中兒子打老子,夫妻之間互相舉報,之所以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也與極度恐懼下的自我保護的本能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