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若是趕上春運回家過年要有多少花費?
春運,即春節(jié)運輸,是中國在農(nóng)歷春節(jié)前后發(fā)生的一種大規(guī)模的高交通運輸壓力的現(xiàn)象。以春節(jié)為中心,共40天左右,由國家發(fā)改委統(tǒng)一發(fā)布,國家鐵路局、交通部、民航總局按此進行專門運輸安排的全國交通運輸高峰叫做春運。那么在唐朝,若是一個人要回家過年,得是啥價兒?
唐代坐馬車回家最貴的,要數(shù)坐馬車。唐代的標準速度,馬車一天大概走七十里;標準收費,馬負重一百斤,每走一百里,收費是一百文。雖然多數(shù)人都不止一百斤,但也相差不遠。而且,長途的路費,若是照每公里的均價,總要比短途便宜一點。
這么算來,要走三百公里的路程,算上中途的休息時間,大概得十來天,路費要六百文。加上這十來天的食宿,起碼得準備一兩銀子,這才算夠。
唐代的一兩銀子,從購買力上來說,相當于如今的兩千多元。按兩千元計算的話,在唐代,一個身居北京的人,要回到三百公里之外的老家過年,若是全程都坐馬車的話,大概就得相當于如今兩千元的盤纏。
當然,哪怕對歷史不了解的人,看多了影視劇,也知道坐馬車是有錢人的交通方式。所以,若以最高等級的方式來衡量,兩千元也不算是天價。
搭乘水路比較劃算而對于多數(shù)百姓來說,走水路是比較合算的方式。水路縱橫交錯,無上山下坡之苦,且交通便利,運費便宜。水路按平均速度來算的話,一天也能走五十里左右。這么一來,從北京回到三百公里遠的家,需要近半個月,和坐馬車相差不多。
而在費用上,盡管無明確數(shù)據(jù),但根據(jù)相近的例子來推測,若是逆水最多也不超過一百文。當然,若是順水,價錢不僅能對折,雖然沒有”朝夕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那么夸張,速度也更快。這么算來,從水路回家過年,路費也就相當于如今的三五百塊。
參照唐代的工資標準,九品芝麻官這樣最基層的“國家干部”,月薪不超過半兩銀子。若是要坐馬車回家,恐怕得節(jié)衣縮食大半年。年年如此,為了回家過年,都得勒緊褲腰帶過上大半年的苦日子,自然不太現(xiàn)實。若是搭船,一兩百文,就輕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