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皇帝大年夜究竟吃什么?
北京三千年,建都八百載,多少鮮為人知的政界往事曾在此風(fēng)水寶地輪番上演?玄機(jī)重重的文化謎團(tuán),伴隨著帝王顯貴長眠地下,至今還有多少未曾揭開神秘面紗?無奇不有的民間傳說,皇城特色的平民生活,隨著歲月的流……
每年的春節(jié)是漢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除夕夜的年夜飯代表著全家的團(tuán)圓與幸福,漢族老百姓過年的歷史源遠(yuǎn)流長,那么,身為少數(shù)民族的清朝皇帝是不是也過年?除夕晚上皇家的年夜飯究竟吃什么?有何特別的講究嗎?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里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jié),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據(jù)《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傍皇帝拜年。那天,廣場上排列著鑾駕儀仗,大殿屋檐下排列著皇家樂隊(duì)和金鐘、玉磬等樂器。
到了辰時(7點(diǎn)),欽天監(jiān)官員宣布時刻已到,午門上鳴鐘擊鼓,樂隊(duì)奏響音樂,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wèi)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廣場上擺放的銅制“品級山”所標(biāo)注的品級位置,列隊(duì)下跪。
這時由兩名大學(xué)士跪捧賀表,由宣表官宣讀。讀畢,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duì)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賀歲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jiān)們。
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乾隆皇帝登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拜年之前,通常在他的寢宮養(yǎng)心殿里飲一杯屠蘇酒。他專用的酒杯重達(dá)1斤,用黃金鑲嵌珠寶特制,稱為“金甌永固杯”。金甌寓意江山,“金甌永固”意即“江山永固”。
清代《國朝宮史續(xù)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jìn)香斂福,然后回到他當(dāng)皇帝之前住餅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桿毛筆,蘸著朱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埃氣。
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儒家經(jīng)典《尚書》闡釋了“福”字的含義: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康寧,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終。按此說法,享福的前提是要長壽。乾隆皇帝壽達(dá)89歲,兒孫五代同堂,居歷代帝王之首,所以他晚年自認(rèn)為五福俱全,自稱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