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寶藏之謎 被打撈上岸的寶藏值30億?
關(guān)于張獻忠的寶藏有這么幾種傳說,一說是張獻忠的寶藏藏在錦江,二說:藏寶于青城山普照寺;三說藏寶于雅安州府蘆山縣青衣鎮(zhèn),這三種傳說似乎都在表明,張獻忠的寶藏并非是傳說中那樣簡單。
關(guān)于張獻忠的寶藏,在民間還有這么一個說法。在清代末年有個叫楊白露的人,因為救了一個姓杜的人,這個人為了暴打他,便把多年來隨身攜帶的一個檀木匣子轉(zhuǎn)贈于楊白鹿,內(nèi)藏張獻忠埋銀地點圖樣,并告訴他這件寶物是當初參與埋銀的一個石匠畫成簡圖交給孫兒帶走,后來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為運用。楊白鹿接手后30多年,從未向任何人泄漏。
張獻忠寶藏成真
2015年的最后幾天,媒體披露,張獻忠藏寶的傳說成真,考古專家認定,四川眉山彭山江口的岷江“江口沉銀遺址”,即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qū)域。文物包括銘刻年號的金冊、銀錠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等。
至少千萬兩白銀,相當于現(xiàn)在30億人民幣
在武昌劫掠金銀各百萬,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獻忠,在1644年殺進成都建立大西國。此前他在安徽、江西、湖北多處流竄劫掠財富,民間一直傳說他曾在四川藏寶,藏寶地點成謎。
編寫《張獻忠剿四川真相》的鄭光路,查閱過200多種文獻典籍,他介紹,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xiāng)起事。當時起義軍大都以流竄劫掠為目的,被罵為“流賊”。他們每到一地,以嚴酷刑法逼迫官宦富商乃至普通平民交銀,叫做“輸銀助餉”。
崇禎十六年(1643年)5月底,張獻忠攻克武昌,把楚王塞進竹轎,拋入湖中溺斃。清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記載,僅在武昌一處,張獻忠“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shù)百車不盡”。
張獻忠1644年9月9日攻進成都,建大西國,把全川財富劫掠歸己,劫掠對象由皇室官紳發(fā)展到普通百姓。清人劉景伯在《蜀龜鑒》中記載:“飭各州郡籍境內(nèi)富民大賈,勒輸萬金,少亦數(shù)千金,事畢仍殺之?!睋屚赍X財再把人殺掉。
士兵搜刮到的金銀必須全部上繳,據(jù)《蜀記》載:“又傳令(部下)不許私藏金銀,如有私藏至一兩者,全家斬,有藏至十兩者,本犯剝皮,全家斬首!”
張獻忠在其十六年殺伐歲月中,掠奪占有的財富數(shù)量應該非常大。有人估算,張獻忠至少擁有千萬兩白銀。按明末白銀的購買力與現(xiàn)在人民幣折合比算,一兩相當于當今300元左右。張獻忠擁有相當于現(xiàn)在30億人民幣的財富。
寶藏失落之地
張獻忠嗜血成性,以屠城“一統(tǒng)天下”。
順治三年(1646年)5月后,富庶肥沃的川西平原田荒、民盡、糧絕……他的大西國瀕臨崩潰,成都都不保了。
6月下旬,大西軍決定沿岷江向樂山轉(zhuǎn)移。因為南明將領(lǐng)楊展在嘉定、峨眉一帶“屯田”,還有食糧。張獻忠想攻占楊展的地盤,搶糧。當時楊鴻基《蜀難紀實》記載:“于是括府庫民兵之銀,載盈百艘,順流而東?!?/p>
彭遵泗的《蜀碧》說:“率兵十數(shù)萬,裝金寶數(shù)千艘,順流東下,與(楊)展決戰(zhàn);且欲乘勢走楚、變姓名作巨商也?!?/p>
離成都約150里的彭山縣江口鎮(zhèn),是出成都的唯一水路要沖,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西軍戰(zhàn)船滿載多年搶掠的金銀財寶,順江而下。船行江口山彎處的岷江下游,突遇明朝將領(lǐng)楊展,楊在下游嚴陣以待,準備水陸夾擊。楊展自為前鋒,令槍銃弩矢齊發(fā)。
大西軍不堪一擊,船隊被炮火擊中焚燒。船上裝著金銀的“木鞘”沉入江中。楊展奪取了許多金銀。
江中沉銀不時出水
這一戰(zhàn)之后,關(guān)于江中沉銀,史書上有各種記載。
明末清初文人費密《荒書》中記載:“后漁人得之(指江中沉銀),楊展始取以養(yǎng)兵,故上南為(富)饒?!?/p>
《彭山縣志》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zhuǎn)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shù)日,獲銀萬兩并珠寶玉器等物。”
咸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說,他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江中銀子:“其色黑暗……曾經(jīng)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
掘江底藏寶
當時人沈荀蔚記載:“其所聚金銀,以千余人運之江干……一如筑決河法。水涸,于江底作大穴,投以金銀,而殺運夫于上。后覆以土,仍決江流,復故道?!?/p>
就是把金銀財寶埋藏在江底。
《明史張獻忠傳》也是這么記載的:“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shù)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后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后人有也!’”張獻忠說,我自己享用不了,后人也別想擁有!
四川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能識破,買盡成都府!”希望300多年前張獻忠搶劫的寶藏能盡早浮出水面,造福今天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