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哪里人 管仲是現(xiàn)在安徽潁上人
管仲是哪里人,我們知道管仲是齊國的丞相,他是春秋時期的人,那他是春秋時期哪里的人呢?管仲出生于潁上(現(xiàn)在的安徽),他姓姬,是周穆王的后代子孫。現(xiàn)下有人說他的齊國人,有人說他是楚國人,這些現(xiàn)在都無法得到求證了,管仲是一個相當有才華的人,想對這個軍事奇才了解得更多嗎?跟小編一起來吧。
管仲介紹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或鄭州登封潁河上游),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在春秋初期的齊國,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由齊國國君的仇人一變而成為齊國的宰相,并且盡心竭力地為國家出謀劃策,使得齊國成為春秋初年中原諸侯的盟主,齊國國君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他就是管仲。
管仲的才華
與老子一樣,管仲也算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不過,管仲顯然要比孔子大很多,按照時間的推算,孔子出生的時候,管仲已經(jīng)逝世數(shù)年了。如果把管仲與孔子進行比較,更可以看出管仲的不凡了??鬃与m然在《論語》中自夸:“如果誰用我執(zhí)政,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實呢,似乎不像孔子想象得容易??鬃游迨q那一年,受魯國國君重用,三年之后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根本沒有出現(xiàn)三年有成的局面,相反,因為殺了一個少正卯,限制了魯國的思想自由,也影響了魯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跟管仲相比,孔子既不能像管仲那樣教育農民怎樣種莊稼,也不懂得怎樣選拔人才;更不懂發(fā)展經(jīng)濟要用非常手段、軍事要搞陰謀、外交要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了??鬃又粫貜湍且惶谆謴椭芏Y的論調,天真地以為只要實現(xiàn)了他所倡導的那一套意識形態(tài),就能治國安邦平天下,就能將國計民生的問題解決。一個脫離實際的理想主義者,盡管也有他本身的價值所在,但以此為方法,是無法治理好國家的。
從現(xiàn)代政治的角度可以看出,管仲的才華,除了表現(xiàn)軍事和政治之外,還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哲學、法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以及道德倫理等各方面,既有治國平天下的實踐經(jīng)驗,也有相關的理論總結。
按照常理來說,這樣一個開拓政治局面,影響歷史發(fā)展,并且導致社會產(chǎn)生巨大變化的人,應該是有崇高的思想地位和歷史地位的,但在中國歷史上,管仲的地位,似乎遠遠低于同時代那些懷才不遇的“空談者”,比如孔孟、老莊等。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只是將管仲列入《管晏列傳》,總共只有數(shù)百字的篇幅。漫長的中國歷史,只有晚清時的梁啟超算講了一句公道話,認為管仲是“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F(xiàn)在看起來,梁啟超的這一說法,一點都不為過。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對于管仲的評價——在《論語》中,孔子對于管仲的評價有兩處,一處是有人問孔子:“管仲儉樸嗎?”孔子的問答是:“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意思是管仲將一些市租據(jù)為己有,不算儉樸,即不算廉政。另一處是子貢和子路問孔子,對管仲背叛公子糾輔佐齊桓公怎么評價?孔子的回答是:“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管仲助齊稱霸
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桓公又對管仲說:“我想加強軍備。”管仲又說:“不行?!被腹宦牐恍拗诬妭?。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齊桓公,桓公怒對管仲說:“我想伐宋?!惫苤僬f:“不可以,我認為內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
齊桓公三年(公元前683年),管仲建議出兵問罪不遵禮法的譚國。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北杏(今山東聊城東)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遂國(今山東肥城南)也被邀請,但沒有參加。管仲為了提高齊國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國消滅。魯國本來比較強大,但因接連被齊國打敗,又看到諸侯國都服從齊國,不服從齊國的遂、譚兩國又被消滅,所以也屈服了齊國。不久,齊國與魯國和好,在柯(今山東東阿西南)會盟。就在這次會盟中,發(fā)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曹沫迫使齊國歸還之前魯國所有失地,齊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國不該失信讓齊桓公歸還了失地。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魯、宋、陳、蔡、衛(wèi)都先后屈服齊國,譚、遂兩國早已消滅,只有鄭國還在內亂。管仲因此建議齊桓公出面調解鄭國內亂,以此來提高齊國的地位,加速實現(xiàn)做霸主的目的。鄭國自厲公回國殺了子儀,又殺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稱君后,為鞏固君位,就要聯(lián)合齊國。管仲抓住這一時機,建議齊桓公聯(lián)合宋、衛(wèi)、鄭三國,又邀請周王室參加,于鄄(今山東鄄城)會盟。
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管仲又讓齊桓公以自己名義召集宋、陳、衛(wèi)、鄭又在鄄會盟 從此齊桓公成為公認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