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伍子胥的評價 對伍子胥的評價有兩個極端
對伍子胥的評價,伍子胥在知道楚平王要處死自己的時候從楚國逃到了吳國,并幫助吳國攻打楚國,是吳國的名將,在多國的爭端中幫吳國走上爭霸之路。人們對伍子胥的評價有褒有貶,有人說他是君子,有人說他是判國賊,如若是你,你會對他做出怎樣的評價呢?看了下面的介紹我想你會有個答案。
對伍子胥的評價
伍子胥,春秋名將,楚國人,后又逃到吳國,幫助吳國攻入楚國國都,隨后又幫助吳國走上春秋爭霸之路。后世對伍子胥的評價有兩個極端,一說他是隱忍的君子,一說他是賣國賊。
伍子胥隱忍君子的說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結(jié)合上下文我們可以理解這句話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長一樣隨著自己的父親而死是對的,最后他隱忍下來,為自己的父兄報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說是在復(fù)仇之中度過的,自從自己的父兄被殺之后,伍子胥就背負上了仇恨的枷鎖。帶著仇恨的他來到了吳國,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吳國這樣的一個小國逐漸的開始強大起來。最終,他率領(lǐng)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銳之師,攻入了楚國國都,鞭尸楚平王,報了自己父兄之仇。
伍子胥賣國賊的說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為伍子胥既然是楚國人,就應(yīng)該為楚國效力,投靠別國為別人賣力,最終還帶領(lǐng)著別國的軍隊,攻入自己母國的國都,身為曾經(jīng)的大楚臣子,卻做出鞭尸自己國君的大不敬之舉。
當(dāng)然也有人反駁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當(dāng)時的東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國家名義上只能算是東周的附屬之國。當(dāng)時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頻繁的,各國對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輾轉(zhuǎn)各國,希冀能搏出一個大好前程。伍子胥為了吳國效力,那么他就是吳國的子民。幫助自己的國家打敗另一個國家,不是賣國行為。
伍子胥是一個名人,名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說他是個君子,也可以說他是一個賣國賊。
伍子胥救公子勝
伍子胥救主是一個歷史小故事,講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后世又將他稱為白公勝,據(jù)傳為白姓始祖。
楚國太子建被平王下令處死之前,得到當(dāng)時邊城司馬的幫助,逃出了楚國,后來又和一同逃出楚國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過楚平王的追殺,來到了鄭國。鄭國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國,所以,鄭國國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國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鄭國的太子建一心想要報仇,他開始打起了鄭國的主意,太子建在鄭國廣收門客,結(jié)交鄭國的一些大臣。太子建想暗中殺死鄭國的國君,然后自己掌控鄭國的大權(quán),最后再率領(lǐng)鄭國大軍殺回楚國,為自己報仇。但是,想法是好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太子建的反叛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被鄭國君王知道了,鄭國馬上開始圍剿太子建,太子建被殺害。
伍子胥帶著他太子建唯一的兒子公子勝和公子勝的生母馬氏逃到一座寺廟內(nèi),被鄭國士兵重重包圍。伍子胥對馬氏說:“以我的能力只能保護幼主公子勝一人突圍出去,不能帶你一起走了,如果我?guī)е鴥扇说脑捒矗赡芏紩?。為了確保幼主能夠活命,只能犧牲你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馬氏當(dāng)然不肯自己去死,她試圖說服伍子胥帶著自己一起突圍出去,但是不管她運用什么方法,伍子胥就是不肯帶她一起走。無奈,馬氏只得投井自盡,最終,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的包圍圈,來到了吳國。
來到吳國的公子勝改名叫白公勝,后來楚國令尹子西將白公勝召回楚國擔(dān)任大夫。
聰明有才的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楚國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吳國大夫。由于楚國太子少傅費無極的誣告,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都被楚平王殺害。
伍子胥逃出楚國之后,來到吳國,得到吳國公子姬光的重用,后來幫助姬光奪得王位。姬光繼位為王,稱為闔閭,在闔閭的支持下,伍子胥開始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最終使得吳國強大起來,擁有了和楚國相互抗衡的國力。后來伍子胥和孫武一起攻入楚國國都,報了自己父兄的大仇。得報大仇的伍子胥開始為了吳國爭霸天下做準備了,后來闔閭生病去世,其子夫差繼位。伍子胥被任命為輔政大臣,由于和夫差的軍事主張不和,兩人漸行漸遠,最后夫差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
畫像中的伍子胥額頭寬闊,這是古時面相學(xué)上對聰明人的普遍描述,這表明了伍子胥聰明有才,事實也確實如此,不然他也不會有著如此的成就。伍子胥眉毛狹長濃密,狹長的眉毛下面是一雙丹鳳眼,鼻梁寬大挺拔。上唇兩撇長須,下巴上也留著長須。兩鬢有著突起的鬢發(fā),耳垂肥大。古人的眼中,耳垂肥大是有福之人的象征。
畫中的伍子胥身穿長袍,整個人看起來溫和善良,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