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和珅下場早有預(yù)料 為何生前不整治他?
和珅之貪,乾隆其實是清楚的。和珅最后的命運,乾隆也心知肚明。然而,乾隆生前始終沒對和珅下手,和珅“朝中第一寵臣”的地位一直延續(xù)到乾隆壽終正寢的那一刻。
和珅之貪,乾隆其實是清楚的。和珅最后的命運,乾隆也心知肚明。然而,乾隆生前始終沒對和珅下手,和珅“朝中第一寵臣”的地位一直延續(xù)到乾隆壽終正寢的那一刻。
乾隆生前不整治和珅,其原因多多。
其一,乾隆、和珅之間有一種說不清的感情糾葛。乾隆在為寶親王時,曾愛過雍正的愛妃馬佳氏。有一次兩人嬉戲,馬佳氏無意中撞傷了寶親王的眉際,被皇后鈕祜祿氏看到,大怒,一道懿旨賜馬佳氏在月華門自盡。寶親王趕到后,馬佳氏一息尚存,寶親王流著淚咬指滴血于馬佳氏的頸部,并說:“吾害你矣,魂而有靈(如果你有魂有靈),俟二十年后(再過二十年),其復(fù)與吾相聚乎(再與我相聚)!以其頸之紅印為記(我就認這塊紅記了)。”馬佳氏聽到,眼里流出了兩行熱淚。寶親王慘然而歸。后來,和珅充侍衛(wèi)見到了乾隆,乾隆一看這位如玉樹臨風(fēng)般的美男子頸間竟有顆紅痣,一問年齡正好是24歲,和馬佳氏死時的年齡相仿,篤信迷信的乾隆認定這是馬佳氏轉(zhuǎn)世。從此對和珅大加寵愛,如漢之哀帝劉欣愛董賢一般。
往事隨風(fēng),這則載于《清宮秘史》中的史料是否有杜撰的成分,不得而知。但從乾隆自始至終寵愛和珅以及禪位時對和珅說的一席話來看,又似乎是確有其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以在位不能超過皇祖康熙六十一年為由禪位給嘉慶,當(dāng)天對和珅說了耐人尋味的一席話。乾隆說:“吾與你有宿緣,故能若是(所以對你寵愛),后之人將不汝容也(我百年后,別的人一定容不了你)!”這句出自《清宮遺聞》卷一中的話,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兩人感情確實不錯;二是對和珅在自己死后的命運心知肚明。
其二,乾隆、和珅之間既有“宿緣”,和珅又才干出眾,使乾隆大為欣賞。和珅不但貌美,而且有才。他精通漢、滿、蒙、藏幾種文字,在滿朝文武中,僅此一人。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乾隆第五次南巡鑾駕回到山東濟寧,恰在此時,西藏六世班禪飛騎呈來一封書信遞到行宮。因為是藏文書寫乾隆看不懂,問隨行的官員,也沒有一個懂的。找來和珅,他拿起來便念,原來是六世班禪為乾隆七十大壽祝壽來的函。乾隆聽后大喜,于是讓和珅用滿、漢、藏三種文字擬定詔書,準(zhǔn)許六世班禪于明年萬壽月(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到熱河,并命和珅抓緊催建彌福壽廟(今承德小布達拉官),以備六世班禪來時享用。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廊爾喀國王(今尼泊爾)派兵進攻西藏,中央政府為了粉碎廊爾喀軍隊的進攻,先后兩次對西藏用兵,其間乾隆皇帝的一道道諭旨,西藏呈朝廷的奏文,都由和珅翻譯。尤其是朝廷對西藏的諭旨,都是用滿、漢、藏三種文字書寫,都由和珅起草,請皇帝定案。這些諭旨相當(dāng)多的是中央政府有關(guān)軍事斗爭的謀略,對清軍戰(zhàn)勝廊爾喀軍隊起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中央政府對西藏用兵的勝利,其中和珅功不可沒。乾隆皇帝鑒于和珅在西藏問題的突出貢獻,擢升他為理藩院尚書,管理蒙、疆、藏一切事務(wù)。
其三,兒女親家。乾隆不止一次地對和珅說,你我是“親上加親”。一是乾隆心愛的小女兒“十公主”14歲時嫁給了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二是和珅的弟弟和琳的女兒,也是14歲時嫁給了乾隆的第六子永瑢的兒子、乾隆的愛孫綿慶;三是和珅的女兒嫁給了乾隆堂兄弘璟的第八子永鋆。這么復(fù)雜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恐怕也是乾隆生前不整治和珅的一個原因。
后來的事實證明,嘉慶帝在處理和珅一案時,按大清律判和珅凌遲,嘉慶帝的妹妹,和珅的兒媳“十公主”即找上門來求情。嘉慶帝經(jīng)過三天的考慮,不也是改變了凌遲的決定,命和珅他自盡,給一個全尸嗎?
其四,晚年的乾隆最愛享受,和珅既送錢,又送美女。想當(dāng)年,唐玄宗離不開高力士,離了就睡不安穩(wěn)。同樣,乾隆也離不開和珅,離開了也睡不安穩(wěn)。和珅對乾隆的了解之深,照顧之周,幾任皇后莫如。乾隆迷信,愛念咒,嘟噥的什么,其家人不知道,和珅全明白。乾隆晚年,最愛享受,但又極在乎名聲(乾隆前四次南巡,每次都得花40萬兩白銀,這還不包括沿途地方的進貢,引來不小的批評),頗有些“既想當(dāng)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味道。和珅看透了他這個心思,第五、六次南巡(兩次南巡都由和珅操持),沒花內(nèi)務(wù)府的錢,全由和珅籌措。乾隆每到一地,和珅都暗示地方采集絕色女子供乾隆消遣。第五次南巡到揚州時,地方鹽商汪如龍獻絕色女子雪如給乾隆,乾隆竟三天三夜閉門謝客。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乾隆生前沒整治和珅,原因多多,有出于“天下”的考慮,有出于“私交”的考慮??傊?,關(guān)系既微妙且復(fù)雜。
和珅這一巨貪的出現(xiàn),有和珅本身的原因,但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封建的專制制度。正是由于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的寵愛,他才爬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才有恃無恐地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乾隆帝不是不恨貪,在他的一生中處死的貪官也可謂不乏其人,但是他這種對貪官的懲處多少都帶有感情的色彩,晃動著主觀意志的影子。這也是以“人治”為特征的專制政治不可能從根本上鏟除腐敗,不可能有公平正義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