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樣詮釋佩劍風(fēng)氣與尚武精神的?
春秋至戰(zhàn)國,隨著各諸侯國之間兼并戰(zhàn)爭的日益激烈,步兵在戰(zhàn)爭中的分量逐步加重。劍便于攜帶,鋒刃銳利,利于步戰(zhàn),逐步成為步兵戰(zhàn)斗的主要短兵器。劍除了應(yīng)用于戰(zhàn)爭格斗外,在社會生活中配飾功能更加凸顯。
貴族佩劍之風(fēng)興盛。貴族們普遍“大冠若箕,修劍拄頤”,如屈原在《涉江》中寫道:“余幼好此其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鋏是指劍柄,長鋏就是指長劍柄,在此引申為長劍,陸離是指光彩絢麗,在此指佩劍的裝飾華美,由此可見貴族對佩劍的重視程度。
為顯示地位,佩劍上的裝飾有高低之分。普通身份的人所佩的劍,其劍首、格、璏、摽四個配件普遍采用素雅的青銅制成;纏自劍柄的緱繩一般為麻繩,次的還有用蒯草的;劍鞘一般髹黑漆且平素無紋。較高身份的人所佩的劍的配件上往往刻有花紋,有的還鑲嵌綠松石等寶石,或干脆以黃金制作,檔次更高的劍的配飾則用美玉雕刻成型,在中國人傳統(tǒng)觀念里,美玉的價值是遠遠高于可用金錢衡量的黃金的;劍柄的緱繩材質(zhì)多為絲絹織成;劍鞘上一般會繪有漂亮的紋飾?!妒酚洝酚涊d,平原君派人去見春申君,為夸耀富貴,使者以玳瑁簪束發(fā),以珠玉裝飾劍鞘,結(jié)果沒想到春申君的上等門客居然穿的鞋子都是用珠子裝飾的。從這則事件側(cè)面可看到時人對佩劍裝飾的重視。
能夠佩劍者,不一定是局限于貴族,在普遍尚武的社會里,貴族佩劍之風(fēng)逐步輻射到了其他階層,包括吏、士、民以及沒落貴族子弟??鬃与m然祖上是貴族,但其身世悲慘,最多只是做過魯國的一個小官,并且時間不長。孔子生活于春秋末,西漢罷黜百家之后,孔子畫像磚、孔子行教圖后世流傳較多,據(jù)說吳道子也曾為其畫像。在流傳至今的絕大多數(shù)版本的孔子畫像中都可以看到孔子佩帶了一柄長劍,這客觀反映了先秦時期佩劍成風(fēng)的社會現(xiàn)實。
秦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其七年,百姓初帶劍”,“百姓”一詞最早是指有名有姓的貴族,戰(zhàn)國后逐漸指平民,此處可能傾向于后者,這是因為貴族早就開始佩劍了。秦簡公六年,是以制度形式強制官吏要佩劍,而次年百姓開始佩劍,不具強制性質(zhì)。平民佩劍這在西周等級森嚴的時代不可想象,也只有在禮崩樂壞之后的東周時期才可能實現(xiàn)。
太史公可能也覺得百姓可以佩劍是個開天辟地的事件,所以在《史記》中專門做了記錄。筆者推測,秦國百姓佩劍既有受到上層佩劍風(fēng)氣的感染,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統(tǒng)治者提倡佩劍的因素。秦國統(tǒng)治者希望通過提倡佩劍來達到培育全民的尚武精神的目的,為從平民中補充兵源做準備。由于成年貴族男子佩劍成風(fēng),所以佩劍與加冠類似,逐漸成為貴族成人禮的儀式之一,如《史記》載秦王成人時“己酉,王冠,帶劍?!?/p>
秦末的韓信是韓國王族的沒落遺民,那個令韓信蒙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是這樣取笑他的:“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就是說,你長得雖然高大,還喜歡佩帶刀劍,其實心里是懦弱的。后“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幾乎到了乞討地步的韓信之所以愛好佩劍,一方面是貴族習(xí)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受其時的尚武風(fēng)氣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