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賈雨村為何要陷害對他有恩的同宗賈政
在小說《紅樓夢》中,賈雨村和賈府其實是有那么一點關(guān)系的。在他和冷子興喝酒的時候,冷子興問他:“金陵賈家可也辱沒了你”。賈雨村說:“若論起到也是同譜?!庇纱丝梢?,賈雨村和賈府還是有親眷關(guān)系的,只是關(guān)系比較遠了而已。但是既然是同宗,賈雨村為什么要陷害賈政呢?
首先,是由賈雨村的性格決定了一切。賈雨村是個讀書人,才華很高,但完全沒有孔孟先圣的忠孝仁義,只要能夠是自己在官場上晉升的人或事,他都不會放過。所以他在整部小說中,都是個典型的反面人物,集自私、貪婪、虛偽、冷酷于一身。尤其是當他在審理“馮淵命案”的時候,他明知道苦主是自己曾經(jīng)的恩人甄士隱的女兒英蓮,卻視若無睹,并不出手相救。
在面對同樣對自己有恩的賈府的態(tài)度上,賈雨村也是這樣的態(tài)度。一開始,賈雨村中了進士當了官,但當時他不深諳為官之道,所以很快就被同僚和上司排擠出去,重新被貶為庶民。這個時候,是林黛玉的父親幫助了他,讓他重新步入仕途。
賈雨村陷害賈政,我想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賈雨村長期在賈府的屋檐之下抬不起頭,早就想把賈府搞垮,從此以后不用再看著賈府的臉色做事。其二,他想以此舉為墊腳石,獲得更高的權(quán)力。
所以,賈雨村陷害賈政,首先是賈雨村的性格使然,而當時的形勢又讓賈雨村不得不這樣做。
賈雨村與門子誰的道行高
賈雨村和門子在小說《紅樓夢》中出場的次數(shù)不多,但賈雨村作為全書的線索人物,和門子又有著許多交集,在全書的一開始以及中間不時穿插兩人的斗爭,那么到底賈雨村與門子誰的道行高呢?
賈雨村認識門子比較早,原來賈雨村想要去上京趕考,但是無奈道路被堵住了,一時半會走不了,幸好得到了葫蘆廟里的小沙彌門子的幫助,才有了落腳之處。之后,賈雨村又得到了甄士隱的資助,才繼續(xù)赴京。
等到兩人再見的時候,已經(jīng)是第四回了。當時的小沙彌門子已經(jīng)還俗,還娶了老婆,并且在應(yīng)天府當差。當賈雨村再見到門子,恐怕是因為貴人多忘事,或者是門子蓄了頭發(fā)的緣故,一時想不起來他是誰了。門子卻說:老爺你是怎么從葫蘆廟里出來的,難道你已經(jīng)忘了嗎?賈雨村一聽,當場大驚。門子這種直指往事的做法,讓兩人重逢的氣氛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
當門子說起葫蘆案的事情,賈雨村馬上以退為進,說:如你這樣說來,卻怎么了結(jié)此案?這在官場上被稱為“賓顯主匿”,本就不是好的兆頭。
當賈雨村邀請門子坐下的時候,一開始門子還不敢坐,后來又斜著坐下,還時不時地對著賈雨村冷笑,并且說:小的聞得老爺補升此任亦系賈府之力。門子對上級不恭敬不說,還直接點到了賈雨村的禁區(qū),賈雨村豈能容得下他?
在整個葫蘆案中,門子是最直接的見證人,而且門子對賈雨村又多有不敬,所以才導致了門子日后被發(fā)配的命運。
所以,對于賈雨村與門子誰的道行高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在當時,應(yīng)該是賈雨村高出好幾個等級,把門子甩出了幾條大街。《紅樓夢》的后四十回缺失,有人根據(jù)前八十回的批注推測出門子日后回來報仇,把賈雨村整垮。或許在那個時候,門子已經(jīng)深諳了官場,他的道行已經(jīng)高于賈雨村也說不定。不過那只是推測而已。
賈雨村結(jié)局
《紅樓夢》這部小說,神就神在遺失了后四十回,讓觀者如面對殘缺的維納斯雕像一樣,紛紛感慨與遺憾的同時,又忍不住猜測它的結(jié)局。而賈雨村結(jié)局亦是如此。
但好在,《紅樓夢》這部書,前五回可以算是整部書的總綱,對于書中人物的出場、經(jīng)歷和結(jié)局,都充滿了暗示。在小說第一回,甄士隱說過一句悟道詞: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這句話雖然不一定指的是賈雨村,在根據(jù)這部書宣揚因果報應(yīng),善惡循環(huán)的主題來看,恐怕賈雨村也逃不出這樣的結(jié)局。
在“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的那一回中寫到,賈雨村恐怕門子說出自己還沒發(fā)跡前的事情來,所以把門子遠遠地發(fā)配充軍去了。在甲戌本的《紅樓夢》中,這段文字旁邊有段批注,說葫蘆案到此完結(jié),但又埋下了后文的伏筆。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幾點:其一,門子被判充軍,確實是葫蘆案中賈雨村為自己日后命運埋下的伏筆。賈雨村依靠賈府飛黃騰達,但后來賈府倒了,賈雨村就失去了依靠,而他平時為人又奸詐險惡,所以他的政敵們無不虎視眈眈,巴不得找個理由將他干掉。而要干掉賈雨村,葫蘆案肯定是他貪贓枉法的最好理由了。其二,門子也不是吃素的(雖然曾經(jīng)是小沙彌,吃過素),在賈雨村設(shè)法對付他的時候,只要他有朝一日可以翻身,必定想辦法報仇。所以,很有可能,賈雨村結(jié)局就是被門子拉下馬的。
根據(jù)這樣推測賈雨村的結(jié)局,應(yīng)該算是比較合理的,也是現(xiàn)在研究紅樓夢的學者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