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劉邦的遺囑讓大漢江山延續(xù)了三百年?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
呂后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后,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余,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妒酚??高祖本紀》
人事安排的玄機一直主張殺掉劉邦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來。此時朝廷內外,皇宮內外氣氛很不正常?;蕦m外的重臣們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無計可施;經(jīng)常在劉邦病榻前伺候的呂后不知夫君到底還有什么打算,也是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她走近劉邦,試探地詢問還有什么遺言,劉邦不回答。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問道:“您走后,丞相蕭何也死了,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職在秦時就已經(jīng)成為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而皇帝只不過是皇族的首腦,一個皇帝如果不是昏庸透頂,那他對丞蕭何像漢高祖像相一職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丞相為皇帝服務,但卻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如果說,皇帝是一個國家的代言人,那么,丞相就是讓這個國家運轉起來的指揮人。
所以,一向有政治頭腦的呂后開門見山,直接把最關鍵的問題挑了出來。劉邦雖然已將死,但大腦仍很清醒。于是,他說出了第二道遺囑(第一道遺囑是指白馬之盟)。
他回答呂后:“曹參?!?/p>
呂后又問:“之后呢?”劉邦道:“王陵?!钡S即又補充道,“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余,但是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來幫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許外人會認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觀地說,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呂后心里有些不高興,尤其是最后一句話,什么叫安定劉氏天下?她又問道:“這些人都死掉了,誰還能代替他們呢?”
劉邦高深莫測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了?”劉邦心想你也活不到那個時候了,操那么多心干嗎?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劉邦死在長樂宮,政治家呂后秘不發(fā)喪,她把理由說給幸臣審食其聽:“朝廷大臣當年都與皇帝平起平坐,北面稱臣就怏怏不樂,現(xiàn)在要讓他們在我兒劉盈面前俯首稱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統(tǒng)統(tǒng)將他們誅殺滅族,天下恐難安定?!?/p>
審食其沒說好也沒說不好,但曲周侯酈商聽說這件事后就大叫不好,他告誡審食其說:“太后要殺人,絕對不好。陳平、灌嬰在滎陽有大軍十萬,樊噲、周勃在燕、代有大軍二十萬,若聞諸將遭誅,必定聯(lián)兵回攻關中。到時候,大臣內叛,諸侯外反,高祖基業(yè)就煙消云散了?!?/p>
審食其聽罷,立時感到事態(tài)異常嚴重,不敢有絲毫耽誤,急忙進宮去找呂后匯報。呂后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能分清事情的輕重,從而改變了初衷。
于是,她按照劉邦的遺囑,在蕭何死后,任命曹參為相。之后又陸續(xù)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曹參,是劉邦堅定的追隨者。在對秦軍、項羽及叛軍的無數(shù)次戰(zhàn)斗中,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并非是他被劉邦看好的因素,劉邦之所以看好他,是因為此人好黃老之學,并懂得進退周旋之道。果然,曹參接任相國后,無為而治,“蕭規(guī)曹隨”。
劉邦寵愛戚夫人
表面上來看,這是黃老之學和當時的漢朝政局所要求的。深一層來講,他不能攪動呂后掌管的漢政權,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呂后隨時都會掀起一場宮廷政變。
曹參之后的王陵,治國能力并不強,但此人寧肯掉腦袋,也不會放棄原則,使得呂后往往在一些為自己家族爭取利益的情況下碰軟釘子。呂后在這種情況下去詢問陳平,陳平是個詭計多端、保身有術的家伙。他滿口答應呂氏的一切意見,而背地里卻跟周勃聯(lián)系緊密。
這正是劉邦的英明之處,陳平雖然足智多謀,但他沒有軍權,而太尉周勃正彌補了這一缺陷。呂后去世前,呂氏的勢力已經(jīng)達到頂峰,作為丞相的陳平和作為太尉的周勃幾乎被排擠得無事可干??僧攨魏笠凰溃谥T呂欲作亂之時,陳平立即跳了出來,因為深諳保身之術的他知道,一旦呂氏得了天下,他陳平就只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聯(lián)合掌握帝國軍隊的太尉周勃和劉氏宗室成員,迅雷不及掩耳地誅滅了諸呂。劉邦說“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
但是,僅憑這道對人事安排的遺囑,劉邦就有那么大的自信保住劉氏天下嗎?劉邦對呂后的了解,恐怕要遠比我們深刻得多。呂后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家,難道僅憑這張人事安排的網(wǎng),劉邦就自信能罩住呂后?
牽制:高超的藝術
稍有常識的人通過劉邦立的人事安排遺囑,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邦把遺囑交付呂后,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和秦始皇交托給趙高的遺囑一樣,這也是一個信息的單向傳遞,在漢初政局不穩(wěn)的形勢下,發(fā)生問題的概率非常之大。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劉邦遺囑中所提到的幾位可以重用的大臣以及他們的排名順序:曹參—王陵—陳平—周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