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揭中國歷史上的三大驚天巧合
俗話說,天道輪回,報應不爽。這或許只是古人自我安慰的一種精神慰藉,但是盤點歷史上的某些巧合,我們卻不得不感嘆,或許世間真有天意。
一、漢朝的巧合
劉邦在芒碭山“拔劍斬蛇”,起義誅暴秦,后尊懷王之約,西略地入關(guān),兵伐咸陽。子嬰投降后,眾將都建議殺之以謝天下,劉邦卻說:“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遂寬宥了子嬰。
劉邦建立了大漢朝,200年之后出了一個投機鉆營的“安漢公”王莽,他是漢元帝王皇后的侄子。漢平帝駕崩后,王莽立漢宣帝兩歲的玄孫廣陵侯子嬰為皇太子,并改名曰“孺子”,史稱“孺子嬰”,由王莽居攝,總攬朝政。不久他就“順符命,去漢號”,篡權(quán)改國號為“新”,并策命孺子曰:“咨爾嬰……詩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封爾為定安公,永為新室賓,嗚呼!”
看到這名字有什么感想?很相似吧?劉邦興于蛇,而亡于“蟒”;西漢從秦朝的子嬰處奪得江山,王莽亦從西漢的子嬰處奪得江山,且兩位子嬰均得以“寬宥”。可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關(guān)于劉邦興于蛇而亡于“蟒”的巧合,后來還演化出了一段神話故事:劉邦斬蛇前,白蛇說:“你今天欠下的賬總有一天要還的。你斬了我的頭,我就篡你的頭:斬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眲畲笈?,說:“我不斬你頭,也不斷你尾,讓你從中間一刀兩斷!”說完,一劍把白蛇從正中間斬為兩段。
所以西漢傳到平帝,白蛇轉(zhuǎn)投胎王莽,毒殺漢平帝,篡漢為新。后經(jīng)光武中興,滅了王莽,才又恢復了漢室,建立了劉氏東漢王朝。而東西漢恰巧各傳200余年。
二、魏晉的巧合
東漢末年,權(quán)臣董卓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滅亡,曹操迎漢獻帝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朝政,自為丞相,封魏公,進魏王,加九錫。殺死漢獻帝懷孕的董妃,“幽死”伏皇后,鴆殺二皇子,但他礙于“道德包袱”,終一生為漢臣,沒有篡權(quán),要做“周文王”,把篡權(quán)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他兒子曹丕繼魏王位不久,于公元220年,逼迫漢獻帝讓位,曹丕建立魏朝,是為魏文帝。封漢獻劉協(xié)為山陽公,“以河內(nèi)之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還說:“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睗h獻帝活到54歲,也算得以善終。
這逼宮受禪的曹丕并不長壽,只活了36歲就死了,其子魏明帝曹?;畹?0多歲也扔下了孤兒寡母辭世了,遺命司馬懿和曹爽(曹操的孫子)輔幼主曹芳繼位。曹爽乃一介武夫,不久,全家(包括嬰兒)被司馬懿一鍋給“燴掉”了,朝政大權(quán)落到司馬氏手上。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開始主宰魏朝廷,甚至徑行廢立,司馬師暴死,繼其位者是他弟弟司馬昭,司馬昭也自為丞相,并逼曹髦封他為“晉公”,加九錫。
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齒之言。后來司馬昭殺掉曹髦,另立一個宗室子弟曹璜來當新傀儡,司馬昭把新君曹璜改名曹奐,不久又被進封為晉王,等到司馬昭一死,其子司馬炎繼位為晉王。公元265年,司馬炎就效曹丕故例,逼迫十五歲的曹奐禪位于他,建號曰“晉”,史稱“西晉”。
曹魏四十五年篡來的天下被司馬晉奪去了,曹奐被封為陳留王,302年去世,時年57歲,也得以善終。曹操父子對漢獻帝玩弄的把戲,在孫子曹爽、曹奐身上被司馬昭父子反過來淋漓盡致地重演了一遍。
三、宋朝的巧合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lǐng)石守信、王審琦等結(jié)義兄弟掌握了軍權(quán)。翌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zhì)等未辨真?zhèn)?,急遣趙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御敵。
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fā)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
當時,周恭帝柴宗訓只有七歲,小符太后(周恭帝的小姨)20歲,孤兒寡母無力糾纏,只得禪位于趙匡胤。周恭帝在禪位的詔書中說:“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趙匡胤建立宋朝后,封柴宗訓為鄭王,并賜他丹書鐵券,相當于尚方寶劍,可免一死。
誰知,三百多年后,公元1276年,蒙古兵臨臨安,宋使請和,元將伯顏云:“汝國得天下于小兒,亦失于小兒,其道如此,尚何多言!”不得已,也是七歲的宋恭帝與祖母謝太后、母親全太后奉表降元。宋恭宗在投降詔書中寫道:“臣眇然幼沖,遭家多難?!裉烀袣w,臣將往焉?!彼喂У鄣缺谎和蠖迹霰亓曳馄錇椤板瓏?,也算是善待他了。
同是孤兒寡母,同是“七歲”,同謚“恭帝”,就連詔書言辭都何其相似。
這些巧合雖然是人為的,細想起來,或許也是后人對他們前人的一種緬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