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秘 揭秘中國民間的喪葬風俗有哪些
【土葬】土葬,人類死亡后喪葬方式之一,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區(qū)別于‘火葬、水葬、天葬等),墓碑(墓志銘)或有或無,有的地方只立墳頭石,并無文字。墳前或有祭奠臺供后人祭奠。在我國,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國家劃定范圍作為火葬區(qū),禁止土葬。目前,山西,貴州,四川等多數(shù)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仍以土葬為主,絕大多數(shù)城市聚居地區(qū)已被禁止土葬。
土葬習俗的形成,同人們的觀念有著密切關(guān)系。他們認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歸宿,《周禮》中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韓待外傳》中說“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地?!薄抖Y運》也說:“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認為人死后形體埋入地下,脫離形體的靈魂才可以歸于天。土葬與鬼魂觀念有密切聯(lián)系,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現(xiàn)代,人們在埋葬死者時,都要為之隨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種用具二食物、裝飾品等,目的是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
【樹葬】樹葬又分“風葬”、“掛葬”、“空葬”、“懸空葬”",也是一種古老的樹葬葬式類型。樹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的新的骨灰處理方式。古代樹葬沒有墓穴,沒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壇。它只作標記,如:僅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石頭上釘一塊銅板,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樹上懸掛死者的紀念牌。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樹葬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之一。
【塔葬】塔葬是中國藏族的葬儀風俗之一,是藏族中最為高貴、最高待遇與最高規(guī)格的一種葬式,其又稱靈塔葬。當高僧/活佛圓寂后,把遺體內(nèi)臟經(jīng)口或肛門取出,再以香料處理,然后根據(jù)地位供奉于金、銀、銅、木或泥制的靈塔內(nèi)。塔葬,就是將高僧活佛的尸骨放在塔內(nèi)。藏傳佛教的習俗只有高僧活佛圓寂,才有資格塔葬,而一般僧人乃至小活佛,只能火葬或天葬,這已成為定俗。塔葬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的老師瑪爾巴、宗喀巴以及貢嘎王依切爾等人的遺體都采用此葬法。
【風葬】又稱“露天葬”。是一種風化的喪葬方式。它包括樹葬、崖葬、洞葬等。在中國等東亞各國,泰國等東南亞各國的很早時期,都有這種習俗存在。鄂倫春族的風葬儀式,神秘而隆重。人死后先要用冰雪水或是河水,給死者沐浴凈身,再剝?nèi)鍢淦たp制一個棺材。也有用一粗圓木,對半劈開,上下中膛挖空,然后將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圓木內(nèi)。死者裝殮后,就要選擇一個兩棵松樹相距1 米左右的地方,進行風葬。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shù)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qū)⒐啄疽活^置于崖穴中,另一頭架于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懸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么辦法把裝有尸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shù)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
從古至今,人類在殯葬方式上除個別少數(shù)民族、佛教等是實行的單一的喪葬方式外,漢族和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普遍實行的是火葬和土葬方式相結(jié)合的墓葬方式。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大家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而且恒古不變,主要是受“入土為安”思想和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傳統(tǒng)殯葬方式唯一的作用就是寄托親人對逝者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