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成吉思汗為一統(tǒng)帝國屠城殺了多達(dá)120萬人?

        2016-12-28 21:28:4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忽必烈(1215年—1294年),姓孛兒只斤,蒙古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孫子、監(jiān)國托雷的兒子。因?yàn)樵谖粫r把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所以忽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姓孛兒只斤,蒙古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孫子、監(jiān)國托雷的兒子。因?yàn)樵谖粫r把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所以忽必烈是大蒙古國的最后一代可汗,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1251年,忽必烈的同母長兄蒙哥繼承為大汗,他因此被封為王。第二年,忽必烈攻打大理國(現(xiàn)在的云南等地),1254年破大理城,大理滅國,并入大蒙古國版圖。后來,蒙哥正式宣布攻擊南宋,1258年忽必烈率軍南下。在南宋打仗期間,蒙哥病逝,忽必烈佯作攻打換來了南宋的割地求和,于是撤兵回去。

        1260年,忽必烈登基為大蒙古國的大汗,是第五位大汗,不久建年號為“中統(tǒng)”。四年后,忽必烈又把年號改為“至元”,不久又改國號為“大元”,成為了元朝的第一位皇帝。1274年,正式定都在大都,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

        1274年,忽必烈派人出征日本,后因臺風(fēng)失敗撤軍。第二年派去日本的使臣又立馬被殺,因此在1281年,元朝開始了第二次征討,雖然這次是兵分兩路可還是以失敗告終。兩次東征期間,元軍對南宋的攻打也沒有中斷,最后在1276年攻破臨安城,南宋投降并滅亡。

        1294年,忽必烈病逝,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由于從小尊崇儒學(xué),所以忽必烈在位時十分重視漢文化,重用漢臣,采用漢法,因此雖然他攻打征服了不少地方,但后世對他的評價依然不錯。

        忽必烈屠城

        蒙古帝國南征北戰(zhàn)、攻城略地,軍隊(duì)以騎兵為主,講求速戰(zhàn)速決的機(jī)動性,他們是攻占一個城池就奔向下一個,所以一路征服其實(shí)也在一路屠城,每一個蒙古將領(lǐng)手里都沾滿了鮮血。

        成吉思汗被稱為一代天驕,統(tǒng)一蒙古、滅亡金國、西征花剌子模。有如此赫赫的戰(zhàn)績,除了蒙古軍隊(duì)強(qiáng)大的戰(zhàn)斗能力和他杰出的軍事才能外,也和他殘忍的手段有關(guān)。成吉思汗率軍所到之處,可謂寸草不生,只要遇到不投降的,攻破后一律屠城。在他攻破金國的都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后,蒙古軍隊(duì)對城里的居民展開了長達(dá)一個月的大屠殺,超過一百萬人喪命。之后,成吉思汗滅亡了花剌子模,之前人口眾多的這個國家戰(zhàn)后幾乎滅族。

        成吉思汗的兒子托雷,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的同時,也學(xué)會了他的屠城手段。據(jù)說,他攻打四川攻破成都后也進(jìn)行了屠殺,成都居民所剩無幾,據(jù)說整個四川被屠殺后人口減少了上千萬。而托雷的兒子旭烈兀,在蒙古第三次西征時,圍攻巴格達(dá),在對方投降之后還是進(jìn)行了長達(dá)一周的屠殺,數(shù)十萬人喪生,也有說是120萬人。

        作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托雷的兒子、旭烈兀的哥哥,忽必烈自然也沒有丟掉屠城這一家族天賦。尤其是在功打南宋的戰(zhàn)爭中,忽必烈的元軍每破一城,都要?dú)⑷朔呕?,奸淫擄掠,一路攻打一路暴行。?jù)記載,元朝滅亡南宋后,得到百姓930萬戶,比宋寧宗嘉定十一年時的1360萬少了30%,南宋大約被屠殺了2400萬。

        忽必烈的國師

        八思巴(1235年-1280年),是吐蕃(今西藏)的一位高僧,本名羅古羅思監(jiān)藏,八思巴是他的尊陳,意思是圣者。忽必烈在繼承蒙古帝國大汗之位后,冊封八思巴為國師。

        八思巴從小跟著長輩學(xué)習(xí)宗教知識又接觸政治,后來成為薩迦派第五祖。1253年,八思巴謁見了還未即位的忽必烈,忽必烈一家都尊他為上師,又在他面前接受了密宗灌頂,并奉上財(cái)寶作為供養(yǎng)。這次見面,為他兩人以后的親密關(guān)系打下了基礎(chǔ)。當(dāng)時在蒙古帝國里,佛教與道教一直相爭,為爭權(quán)力和信徒,雙方時常發(fā)生激烈辯論,八思巴就曾經(jīng)在一次辯論中代表佛教“戰(zhàn)勝”道教。

        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八思巴被他尊為國師,四年后,又兼任了總制院事,慢慢參與朝政。不久,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創(chuàng)造了“蒙古新字”,也被稱作八思巴文,并被忽必烈下令全國推行,成為了元朝官方的文字。之后,深受器重的八思巴給忽必烈進(jìn)行了第二次灌頂,因此晉升為帝師大寶法王。八思巴在1280年去世,享年46歲。

        八思巴是元朝第一位國師也是第一位帝師,在世時的功績極大。首先,佛教在元朝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他死后元朝依然任命僧侶為國師;另一方面,他也推動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的功臣。此外,因?yàn)楣芾砦鞑厥聞?wù),他也使西藏得到了發(fā)展。

        忽必烈的故事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一日三餐除了奶,最離不開的就是羊肉,最出名的美食也常與他們的羊肉有關(guān),烤羊腿、烤羊排。而現(xiàn)在吃火鍋必點(diǎn)的涮羊肉,傳說就是忽必烈這個蒙古大汗、元朝皇帝發(fā)明的。

        傳說,忽必烈有次親率大軍南下遠(yuǎn)征。行軍路上,人困馬乏就像休息會吃飯,忽必烈覺得軍中伙食太差,突然想起家鄉(xiāng)的好吃的,想到了清燉羊肉就忍不住口水,就吩咐了下去。廚子就立馬宰殺羔羊,燒火準(zhǔn)備燉肉。

        可是突然探子來報,說敵軍正在逼近??墒呛霰亓乙呀?jīng)饑餓難耐,就一邊下令部隊(duì)準(zhǔn)備戰(zhàn)斗,一邊繼續(xù)催廚子做菜,就想要吃清燉羊肉。廚子知道她性情急躁不敢惹怒,可羊肉需要很長時間才燉的熟,可是這么慢的話敵軍早來了,羊肉燉好自己早就被砍頭好幾次了。就在這時,廚子急中生智,把羊肉從塊切成了薄片,然后放在鍋里涮了幾下,就撈了出來,撒了點(diǎn)調(diào)料,就給忽必烈端了去。

        忽必烈吃完就去迎敵,不久就凱旋而歸。忽必烈很高興,又覺得廚子有功,就又讓他做了一次那道菜,然后讓麾下的將領(lǐng)們一起品嘗。大家吃了都贊不絕口,忽必烈于是給它命名為“涮羊肉”,后來也就成了宮廷佳肴。

        涮羊肉,又叫羊肉火鍋,一般認(rèn)為是始于元代,興起于清代,清朝皇帝舉辦的幾次大型宴會上也基本上都有涮羊肉這一道菜。涮羊肉,有三個基本要求:選料要羊肉鮮嫩,切片要紙薄均勻,調(diào)料要味美可口。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