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皇后一向善妒 卻為何不敢加害宣華夫人
獨孤皇后給人的印象就是帝王家一夫一妻恩愛的象征。根據(jù)史書的記載,獨孤皇后十四歲時嫁予楊堅為妻,夫妻二人感情和睦,楊堅更是曾對自己的妻子發(fā)過誓,絕對不會和別的女人生孩子。等到隋文帝登基稱帝后,每次上朝獨孤后都會與丈夫一起乘著車輦同進同出,下了朝后更是經(jīng)常與隋文帝談及政事,往往意見一致,久而久之宮中便將帝后二人并稱為“二圣”。
話說獨孤后的嫉妒之心,幾乎已達到了世所罕見的程度。在她的虎視眈眈下,不光是隋文帝本人鮮有機會臨幸后宮的嬪妃,就連朝中大臣寵愛自家姬妾,也要遭到獨孤皇后的讒毀。比如隋朝的開國重臣高颎,曾深受隋文帝的器重與信任,只因高颎的夫人死得早,寵愛的小妾又生了個兒子,便招致獨孤后的一番讒毀,漸漸被隋文帝疏遠。
不單是朝中大臣,就連獨孤后自己的親生兒子寵愛小妾,也同樣會招徠她的厭惡與唾棄。隋文帝與獨孤的長子楊勇便因為寵愛小妾云昭訓(xùn)冷落太子妃元氏,從而被獨孤后嫌惡,最終在獨孤后的一番運作之下丟掉了太子之位。
所以可想而知,獨孤后連朝廷大臣和親生兒子寵愛小妾的舉動都尚且容不下,更別說自己的丈夫臨幸后宮嬪妃之舉了,這對于獨孤后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史書上便記載了隋文帝一次非常有名的“出軌”事件。
根據(jù)史書的記載,這位尉遲女“有美色”,倒也未必有什么國色天香,只不過隋文帝在仁壽宮中一見之下頗為喜歡,于是便臨幸了尉遲女。結(jié)果事情不慎走漏了消息,獨孤后等隋文帝上朝后便殺了這個可憐的女子。此舉自然引得隋文帝大怒,一氣之下就一個人騎著馬跑了二十余里,后來經(jīng)過大臣高颎的一番勸說,這才稍稍平復(fù)了心情。而獨孤后也知道自己這一次是犯了大錯,于是等隋文帝一回宮,便“流涕拜謝”,流著眼淚向自己的丈夫謝罪,又在高颎、楊素等人的輪番勸解下,隋文帝這才寬宥了自己的妻子。
經(jīng)此一事,隋文帝與獨孤后表面上是和好如初,然而獨孤后卻是自此“意頗衰折”,對隋文帝的約束雖然多多少少還在,只不過在面對丈夫真正寵愛的嬪妃時,以往的霸道與囂張則再不復(fù)見。而尉遲女事件實際上也不過只是個小小的鋪墊,真正給了獨孤后沉重一擊的則另有其人。
宣華夫人陳氏,本是陳宣帝的女兒,陳朝被隋朝滅亡后,按照慣例沒入掖庭充為宮婢。史書記載這位宣華夫人“性聰慧,姿貌無雙”,而在獨孤皇后的恐怖政策之下,整個后宮鮮少能有宮嬪被隋文帝臨幸的,“唯陳氏有寵”。
開皇年間,楊廣封晉王,并對兄長楊勇的儲位覬覦許久。而為了謀取太子之位,楊廣在明知自己的母親非常憎惡小妾的情況下,仍然常常向父親的寵妃宣華夫人進獻金蛇、金駝等極為貴重的禮物,以取媚于宣華夫人,宣華夫人自然也投桃報李,在儲位爭奪之際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宣華夫人的確極為得寵,不然不會讓楊廣想到要費盡心機去討好她,更不會在太子廢立這種國家大事上還能給隋文帝吹吹枕邊風(fēng)。
而獨孤后對宣華夫人的如此盛寵又是怎樣的態(tài)度呢?史書沒有記載獨孤后在宣華得寵后采取了任何措施或有任何的怨懟之言,這說明獨孤后默認了自己的丈夫移情別戀一事。事實上通過尉遲女事件以及隋文帝對宣華夫人的寵愛程度也并不難看出,這時候的獨孤后即便是想制止宣華夫人的盛寵,也早已是有心無力了——若像當初收拾尉遲女一樣去對付宣華,勢必又要引得隋文帝大怒,而以宣華之寵,這場風(fēng)波絕不會再似之前那般輕易平息,而自己的魯莽之舉未必會波及自己的皇后之位,然而失去了隋文帝的信任卻是必然。所以面對丈夫的新寵,獨孤后除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已別無他法。
不過除了宣華夫人因為是隋文帝的心頭肉動不得外,獨孤后對丈夫臨幸別的后宮仍舊約束得很嚴厲。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隋文帝雖然對容華夫人蔡氏“甚悅之”,但蔡氏也只是“希得進幸”,很少能夠被隋文帝臨幸,直到獨孤后逝世了,蔡氏才“漸見寵遇”,其得寵程度甚至僅次于宣華夫人。
仁壽二年八月甲子,獨孤皇后崩于永安宮,享年五十,謚曰文獻皇后。
獨孤后是在怎樣的一種心情下離世的,今天的世人已無從知曉?;蛟S是得意于自己一手操控下,楊廣終于被立為了太子,也或許是遺憾于曾經(jīng)信誓旦旦的丈夫如今卻“晚節(jié)不?!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