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范蠡狗洞遇文種”典故傳說是怎樣的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臥薪嘗膽”這個典故。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春秋晚期,越國的君主勾踐因為自己的貿然進攻和輕敵而被吳國的夫差打得潰不成軍,自己被俘,在受盡屈辱之后忍辱負重厲兵秣馬終于打敗了吳國,成就了霸業(yè)。在這段耳熟能詳?shù)慕浀涔适轮校酵跎磉叧嗣胩煜碌哪艹挤扼恢?,他身邊另一個重要的謀士就是文種。
文種,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472年,人們也常常稱呼他為文仲,字會,少禽和子禽。是春秋末期的楚國的的郢都,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江陵人。他原本是楚國人,但是后來在越國定居。他能夠成為越王勾踐的大臣,跟范蠡一個是有莫大的關系的。因為他們應該是一起投奔越王的,他們一個擅長帶兵打仗,一個處理內政得心應手,他們兩人正好成為了越王的左右手。在公元前來494年,吳王打算攻打越國,此事被勾踐知道后,決定來一個先發(fā)制人,即使范蠡勸誡他也不聽,結果自然是被吳國打得丟盔棄甲。無奈之下,越王便派文種前去議和,吳王最終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請求。勾踐和飯卡里等大臣奔赴吳古給夫差祖祖仆人,留文種待在越國處理政事。之后便是受盡屈辱的勾踐復仇的大計了。在這當中,文種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建議越王表面上繼續(xù)對吳王畢恭畢敬,另一方面鼓勵生產,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越國很快就強大了起來,并最終復仇成功,消滅了吳國,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深知越王不可與他共富貴,因此便急流勇退,同時也勸文種跟自己一起走,但是文種沒有聽進去,最終被越王賜死。
范蠡文種
范蠡和文種相識楚國,那時文種前往楚國任職,聽說范蠡頗有才能,便想要相見,而他人說道范蠡為人瘋癲不值得相見,但文種卻認為有才能之人方以瘋癲飾之,故不理會,便與之相見。
一開始范蠡與文種相見,蓬頭垢面,十分邋遢,衣著破爛,蹲在狗洞對文種以狗聲吠之,文種毫不在意。次日,范蠡換了一身新衣服在家等待文種的光臨,果然文種登門而來,兩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此次事件則被后人稱為“范蠡狗洞遇文種”。
后來楚國政治腐敗黑暗,范蠡等有才之人皆得不到重用,范蠡和文種眼看自己的抱負實現(xiàn)不了,便相約離開楚國另投賢明,于是兩人投奔越國,后成為越王的左膀右臂。
范蠡和文種在越國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為輔助勾踐雪恥滅國之辱重振國風,先后獻計于他,文種更是為勾踐出了復國的七條策略。在他們的輔助下,越王成功洗刷恥辱,滅了吳國,稱霸一方。
而此時范蠡正確的認識到越王勾踐的心思,復國之功乃是他們大臣占有,便在朝政穩(wěn)定時必回滅了他們,遂范蠡偷偷逃走,離越國而去。走之前還給好友文種留下信件告誡其擇日而走,避免殺身之禍,但是文種沒有聽取,而是稱病不上朝。
于是勾踐便帶著寶劍來到文種府邸,對他說,他當時進獻的七條策略,如今只用了三條便得以復國,接下來的四條他就前去代替勾踐的先人打敗夫差的先人吧。于是文種無奈自殺而亡,可惜一代賢才卻沒有正確認識到友人范蠡所提出的“鳥盡弓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