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是哪個國家的 太史慈最后死于哪次戰(zhàn)役
太史慈是那個國家的人?如果放入當時大的時代背景,太史慈出生于東漢末期,三國鼎立形成初期。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來看,將他列為吳國人比較恰當,雖然他本身并非是一開始便投奔效忠于吳國的,但一度易主之后便誓死效忠于吳國孫策、孫權(quán)兩兄弟了。
太史慈一生機智過人,善于騎射,用弓更是有如神助。在東漢末年,也曾為官過,為當?shù)仄屏艘粋€長久難破的案件,成功地將惡人繩之于法,但也因為如此,把自己的前途給搭了進去,無法繼續(xù)為官,只能帶著老母避世了。
在安頓好年邁的母親后,太史慈便開始四處找尋明主,以尋找自己的前程去了。剛開始的時候,太史慈是拜在揚州刺史劉繇門下的,當時吳國孫策來攻打劉繇,劉繇下屬給他出謀劃策,讓他排出太史慈阻擋吳國的進攻,但劉繇卻看不起太史慈,不肯命他為將出證孫策。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太史慈仍然碰上了孫策一群人,太史慈不畏懼孫策,與孫策大戰(zhàn)三百回合,終于兩人打成平手,在之后的幾次戰(zhàn)役中,兩人皆有交鋒,孫策愛惜人才,幾次三番的招降于太史慈,最終太史慈被感動,棄劉繇而投奔孫策而去,成為三國時期吳國的又一員猛將。吳國得其相助,可謂是如虎添翼。
太史慈的一生先后在吳國效忠孫策、孫權(quán)二人,在對抗劉備的戰(zhàn)役中犧牲。
太史慈姓什么
太史慈,第一次聽這個名字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官職的名稱,比如就曾有一個官職叫做太史令。但仔細翻閱典籍,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太史慈并非一個官名,而是三國中的一個人物,所以太史慈為人名。那太史慈姓什么呢?是不是只取第一個字太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太史慈復(fù)姓太史,這個是有古籍記錄的。
太史慈,他是一個將軍,在三國中是歸屬于吳國勢力的,算是吳國下屬一位較為有名的武將。他的出生十分低微,一開始也并非是吳國勢力,但從小刻苦學(xué)武,小有所成,尤其擅長騎射,乃個中楚翹。在年輕的時候,太史慈便因才智出眾而聞名于天下,他第一次做官時便解決了很多人無法解決的棘手案件,成功地有罪之人得到他應(yīng)有的懲罰,并未百姓除去地方一大害,但他自己也因此事收到牽連,被仇家追殺,以致無法做官,避世躲禍去了。
避世期間,太史慈常不在家,加有老母一人獨自生活,生計上頗有困難,當孔融聽說了太史慈的軼事后,便對太史慈母親格外照顧,常常將一些吃的、喝的送到太史慈家,以免老人家勞苦。
太史慈母親十分感激孔融的相助之恩,同時也教誨兒子知恩須圖報之道理,奈何一直沒有機會報答于恩人。幾年后,孔融被黃巾軍圍攻,無法突圍,這是太史慈聽說后,便單人匹馬進入孔融軍營,愿為其解憂,最后也成功的請來了劉備作為援軍,解了孔融之難。
太史慈死于哪次戰(zhàn)役
太史慈終其一生,在這世上共走了四十一年,在他去世時,享年四十一歲,他的折損為孫吳的一大損失,在他死后,吳國越發(fā)的衰弱落末下去了。
那么太史慈究竟因何而死,是死于交戰(zhàn)還是因病去世呢?
這里有兩種說法,結(jié)局卻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是死在戰(zhàn)場之上,另外一種沒有仔細描述死因,只說了他死時的年齡并留下太史慈的千古名言。我們接下來分別來談?wù)勥@兩種結(jié)局。
在正史中,對于太史慈的最后描述,是孫權(quán)為了防止劉磐的勢力擴大,便派出太史慈長期對抗劉磐,太史慈幸不辱命,一直能夠有力防守劉磐的進攻,然在太史慈四十一歲時去世,留下千古感慨如今我的志向未能完全實現(xiàn),但奈何上天不肯多給我一點時間啊,太史慈死后,劉磐的勢力便得以擴張。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死于與魏國大將張遼的交戰(zhàn)中,此戰(zhàn)役發(fā)生在現(xiàn)今的合肥。太史慈自從棄暗投明,歸屬于吳國之后,深受孫策的重用,拜為吳國的大將軍,在孫策被謀害后,孫權(quán)繼位,對太史慈也未有半分看清,仍常常將重任交于太史慈處理。后在赤壁之戰(zhàn)中,吳國依舊派出大將太史慈,魏國當時派出大將張遼對戰(zhàn),太史慈在合肥一地遇到魏國的伏擊,太史慈大戰(zhàn),但不敵于張遼,被張遼用月牙戟重創(chuàng),最終重傷回營后,經(jīng)過軍醫(yī)盡力搶救后無效,不治而亡。
新三國太史慈
太史慈是三國時期的名將,自小勤奮好學(xué),練得一身的好功夫,精通騎射,從來都是弦出必中,沒有虛發(fā)的時候,是東漢末年有名的神射手。
在高希希導(dǎo)演拍攝的《新三國》中,卻沒有給太史慈一次正面的特寫,都是匆匆的幾個背影側(cè)面帶過,不禁讓人對《新三國》有些不滿。但是電視劇的劇集是有限的,三國時期像太史慈這樣信義雙全,為知己者的人物很多,都挨個演一遍,恐怕得演上個幾百上千集了。所以說新三國太史慈并不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知道歷史中的太史慈卻是備注矚目的。
年輕的時候,在東萊郡任奏曹史,郡官和州官發(fā)生嫌隙,在奏報時,新三國太史慈將奏報的州吏騙離,而自己先將郡官的折子奏了上去,因為在東漢,起爭執(zhí)的誰先奏報誰就有理,使得州官有再大的冤屈也沒地兒說。太史慈害怕州官的報復(fù),躲到了遼東。黃巾軍起義,太史慈回到家中探望他的母親,發(fā)現(xiàn)他的母親被孔融照顧的很好,為了報恩他去幫孔融請了劉備解了其被困之圍。隨后太史慈投靠了自己的老鄉(xiāng)劉繇,在巡邏時,發(fā)現(xiàn)外出私訪的孫策,二人大戰(zhàn)了三百回合,兩方的人馬都到了才停手。后來,孫策攻打涇縣,太史慈為劉繇斷后,被孫策的人活捉,孫策見到太史慈,幫太史慈松了綁,并邀太史慈共謀大事,太史慈念孫策的知遇之恩,為其立下汗馬功勞。孫策去世后,孫權(quán)即位,對于太史慈也就疏遠了,曹操曾派人送太史慈當歸,意欲招納太史慈,被太史慈拒了。公元206年,正值壯年的太史慈突發(fā)重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