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不是慈禧的奴才而是貼身伴侶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太監(jiān),他是晚清著名的太監(jiān),他在清宮長達五十二年,他是慈禧太后最寵信的貼身太監(jiān),也是清朝品味最高、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為大宦官。這個人就是李蓮英,他與慈禧幾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在政治上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心狠手辣的獨裁者,慈禧垂簾聽政導致晚清三代皇帝逐漸走向沒落。然而,慈禧也是一個感情脆弱、害怕孤獨的老女人。幾十年來,慈禧身邊的奴婢換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要李蓮英了。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說,慈禧太后有時還把李蓮英召到她的寢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也因此,李蓮英實際上成為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貼身伴侶。
李蓮英于道光二十八年出生在直隸省的一個窮困家庭,1853年6歲時凈身擔任宦官,入鄭親王端華府。1869年李蓮英21歲,大總管安德海出宮游玩,被山東巡撫丁寶禎斬于濟南,李蓮英由于在政變中立功,安德海死后獲得慈禧重用,不久就調(diào)到內(nèi)宮侍候,升為大總管。
民間傳說中,李蓮英兄弟四人,排行老二,他父親原是河間府一帶的無業(yè)游民,由于經(jīng)常幫助他一個沒有子女的遠房叔叔干活,后其叔父任其為子,并為其娶得一房妻子。其叔父去世后,李蓮英家被逼遷往北京。在北京的李蓮英父母做制皮工作,也就是縫破綻打補丁的一個皮匠,被稱為"皮硝李"。也因為李家的生活狀況越來越差,李蓮英入鄭親王端華府當太監(jiān)。李蓮英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發(fā)型的技術,又托同鄉(xiāng)太監(jiān)沈玉蘭介紹,進宮當了慈禧的梳頭太監(jiān),并由此受到慈禧寵愛。
李蓮英為人,事上以敬,事下以寬,謹小慎微。李蓮英在慈禧身邊受寵后,成為太后跟前言聽計從的大紅人,可是他卻以謹小慎微見稱,對于一般妃子宮娥、女官命婦,有了不小心,惹太后不高興,他總是盡量替人遮蓋,曲意回護,保護了許多人免于處分,就連常年遭慈禧冷落軟禁的光緒帝亦多次受到他的護助,也因此,盡管他收受了許多官員的銀錢,十分貪財,但是,在太后左右人人對他都有好感。因此,李蓮英在慈禧身邊,他更像是一個伴侶,而不是奴才。
李蓮英是一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他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討好慈禧,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據(jù)《宮女談往錄》中記載:"這是個非常得寵的老太監(jiān),溫和、馴服、斯文、有禮貌,永遠從他的眼角皺紋里透出和樂的笑意來,侍候人不溫不躁,恰到好處,讓被侍候的人感到很舒服。宮女們跟他都很親熱,誠心誠意喊他一聲劉大叔。"事實正是如此,有一次,慈禧太后看京戲,常常賜藝人一點東西,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后,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要送給楊小樓,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要糕點,要老佛爺賜福,慈禧舉筆一揮,寫了一個"福"字,可慈禧寫錯了字,福本是衣字旁,卻寫成了示字旁,多出一點。正當楊小樓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李蓮英出來打圓場了,他笑哈哈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急忙謝恩,稱這福乃萬人之上之福。也由此解脫了困境。
慈禧與光緒不和,慈禧對生性圓滑的李蓮英寵愛日堅。李蓮英也就采取了兩面討好,八面玲瓏的做法,成為他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和自我保全的策略。新城王樹楠《德宗遺事》中記載,庚子之亂,珍妃被崔玉桂推入景祺閣前水井之后,太后德宗逃難西安,途經(jīng)保定,在西關外的一座普濟寺,相傳觀音簽頗有靈異,于是李蓮英乘人不備,虔誠地求了一簽,"勸君行善莫行兇,天理昭然禍自多。"禍亂當前,保定的地方官員倉皇接駕,除了給太后準備了寢所,其余僅給李總管收拾了一個下處,有被有褥,而對光緒帝卻沒有認真收拾臥具。
夜寒甚重,光緒倦臥在一鋪冰涼的土炕上,久久無法入睡。恰巧李蓮英起身小解,見到光緒這般狼狽情形,忽然想起在西關所求靈簽,雖然珍妃落井看似是崔玉桂所為,宮里的人卻都明白是李蓮英主謀。但此時李蓮英在慌亂中覺得太后春秋已高,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光緒親政大權在握,還能饒了他嗎?于是心思一轉,立刻進屋跪在光緒面前,連聲賠不是,說是讓皇上這樣受苦,完全是奴才疏忽,侍候不周。結果他把床鋪讓給光緒,自己卻在墻角蹲到天亮,爾后光緒時常提起這件事。慈禧駕崩隆裕垂簾,李蓮英能夠平安出宮隱居田園,都是他的圓滑和兩面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