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臣因為市容市貌不達(dá)標(biāo) 被皇帝活活整死
古代皇帝一言九鼎,生殺大權(quán),予取予奪,在皇權(quán)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冤魂。
三國時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大動亂時代之一,自然有不少“屈死的鬼”,但是,在這些冤魂野鬼之中,有一個人的死因最令人唏噓。
這個人就是曹魏名臣,楊俊。
皇帝殺他的理由竟然是:管理的城市市容不達(dá)標(biāo)!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楊俊,后漢時代曹魏大臣,遭逢亂世,追隨曹操,先為南陽太守,后官至征南將軍、中尉。
楊俊乃河內(nèi)大姓,乃當(dāng)時名士,保境安民又有功績,司馬懿等人都和他關(guān)系莫逆。按道理,楊俊的仕途應(yīng)該沒有什么阻力,但是,在波詭云譎的政治漩渦中,一切皆有可能。
楊俊的命運在建安二十四年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從漢中撤退,同年,關(guān)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個叫魏諷的人在鄴城叛亂,楊俊因此遭受牽連。
《三國志@楊俊傳》記載:俊自劾詣行在所??∫陨矸阶锩猓{辭太子。太子不悅,曰:“楊中尉便去,何太高遠(yuǎn)邪!”遂被書左遷平原太守。
這個記載的大意是:楊俊因為魏諷謀反有失職之過,因此自己主動辭職,當(dāng)時曹操統(tǒng)兵在外,魏國人事由太子曹丕掌管。曹丕看到楊俊的辭呈,很不高興的說:“楊中尉說走就走,未免太清高了吧”,于是將楊俊貶為平原太守。
曹丕為何不喜歡楊俊呢?答案是:楊俊與曹植關(guān)系很好,當(dāng)年曹丕與曹植爭奪曹氏繼承權(quán),楊俊明顯傾向曹植,曹丕聽說后,對楊俊懷恨在心。
不久之后,曹操病逝,曹丕做了魏王,緊接著,曹丕廢漢稱帝。
曹丕做了皇帝后,楊俊被任命為宛城太守。
但是,好景不長,曹魏黃初三年,曹丕南巡至宛城,竟然將楊俊逮捕,宣布死刑。
而曹丕要殺楊俊的理由很簡單:宛城市容不整,民生不旺。
《三國志@楊俊傳》記載: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fā)怒收俊。
對于楊俊的死,《魏略》也進(jìn)行了記載:乃收宛令及太守楊俊。詔問尚書:“漢明帝殺幾二千石?”時象見詔文,知俊必不免。乃當(dāng)?shù)矍斑殿^,流血竟面,請俊減死一等。帝不答,欲釋入禁中。象引帝衣,帝顧謂象曰:“我知楊俊與卿本末耳。今聽卿,是無我也。卿寧無俊邪?無我邪?”象以帝言切,乃縮手。帝遂入,決俊法,然后乃出。象自恨不能濟(jì)俊,遂發(fā)病死。
這個記載是說:曹丕收押宛城太守楊俊,發(fā)詔書問:“漢明帝殺了多少太守級別的官員”,當(dāng)時名士王象與楊俊關(guān)系很好,他看到詔書,知道楊俊必然無法幸免,便求見曹丕,扣頭流血滿面,請求留楊俊一命。曹丕沒有答復(fù),轉(zhuǎn)身就要走。王象沖上去,拽住曹丕的衣服,曹丕說:“我們知道你和楊俊關(guān)系好,可是今天的事,你要么聽我的殺楊俊,要么救楊俊與我為仇?!蓖跸笠姴茇н@么說,只得放手。楊俊死后,王象因為未能救出楊俊,因此抑郁而死。
我們看,曹丕殺楊俊,理由并不充分,甚至有點荒謬。
要知道,曹丕雖然多疑奸詐,但卻不是暴君。面對王象的懇求,他說出“有他無我,有我無他”的狠話,說明他對楊俊恨之入骨,非要將其弄死不可。
楊俊之死,與市容市貌無關(guān),純粹是政治斗爭的延續(xù),因為楊俊乃曹丕政敵曹植一黨。
曹丕上臺后,逼死親弟弟曹彰,殺死楊俊,羞死于禁,又嚴(yán)懲得罪過自己的本族叔叔曹洪。
可以說,當(dāng)年與曹丕有仇的,曹丕一個沒有放過,而司馬懿與曹丕是好“基友”,曹丕對他信任有加,臨終委以重任。
曹魏敗亡,自曹丕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