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寵愛的大唐公主何兩度出家
唐高宗李治的女兒太平公主也算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了。她十六歲的時候就結(jié)婚了,說實話,僅那奢華隆重的婚禮場面就夠你瞧上半輩子的了。哇唔,即使是照明用的火把,也將道路兩旁的樹給烤糊了。因沒有那么寬的路供龐大的婚車隊經(jīng)過,當(dāng)?shù)乜h政府只好拆除了婚慶地點的圍墻??梢?,在眾多的兒女中,唐高宗是多么重視這個女兒了。
太平公主是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雖說長得不怎么樣吧,“豐碩,方額廣頤”,但她生來機(jī)靈乖巧,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所以深受父母及其哥哥們的喜愛。尤其是武則天更對她寵愛有加。因為在武后看來,也只有這個小女兒,無論是從長相,還是從性格上來看,都是自己的翻版。她甚至常常在暗地里和女兒談一些有關(guān)政治的話題,并與之約定必須保守秘密。那么,如此一個心肝寶貝及幕后的儲備干部,又怎么舍得讓她出家呢?說起這件事呀,還真有點貓膩兒呢。
就拿太平公主第一次出家來說吧。那是在她的外婆去世以后,為了給故去的人祈福,武后就別出心裁地讓八歲的公主出家當(dāng)了女道士。太平這個名字,便由此而來,也就是她的道號。
有朋友該說了,這出家與為先人祈福有什么關(guān)系?按道理說是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不過,在唐代是很流行這種做法的。一般掌權(quán)者動輒便拿死人說事兒,往往以“孝順”為借口,其實呢,是想謀自己的私利,或是達(dá)到某種政治目的。像后來的唐玄宗也用過這一招兒,他為了將漂亮兒媳楊玉環(huán)搞到手,就假借為母親竇德妃祈福的名義,下令讓楊出家做女道士,并親賜道號“太真”。但時間不長,他就把那份兒“盤中餐”據(jù)為己有了。
因此,出家只是掩人耳目的一種形式而已。單從小公主的道號“太平”二字上就不難看出,這其一,李治夫妻是希望上天能保佑大唐有個太平盛世,不再飽受大唐的“光榮”傳統(tǒng)之苦——兄弟相殘,大肆殺戮。而且,更主要的是他們自己能過個安穩(wěn)、高枕無憂的享樂日子。其二,當(dāng)然他們也希望最寵愛的小女兒能平安的長大成人。他們篤定,只有道觀這個人人信奉而又敬畏的地方,才能使女兒得到更好地庇護(hù),才能給其一個安全和平安的護(hù)身符。
那么,前者自然是他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和慰藉罷了,后者呢,則是二人為避免出現(xiàn)兄弟相殘將會給女兒帶來巨大傷害的一種政治策略。從名義上來講,太平公主是出家了,但事實上,她卻一直住在宮中,從未離開過父母的視線半步。這樣一來,太平公主小小的年紀(jì),也便有了雙重身份和兩個接受單位,用幾個字慨括起來就是,披著仁慈外衣的公主。
咱再看看她的第二次出家。當(dāng)時,吐蕃為了緩和戰(zhàn)爭給雙方帶來的緊張氣氛,就派使者到長安來求婚。由于之前,他們早就聽說高宗的小女兒很得寵,又很有政治智慧,于是點名要娶走這個太平公主。這下子可給武則天出了個難題,那可是她的心肝啊,哪能忍心叫女兒遠(yuǎn)嫁他鄉(xiāng)呢?但話又說回來,跨國通婚可是政治問題,直接關(guān)乎到大唐的切身利益,求婚的目的,是為了拉手和好。難道人家吐蕃人在本土就找不出美人兒了,非要千里迢迢來長安娶一個大寬下巴的女子,呵呵,有這樣賣萌的嗎?所以,這無形之中就把問題上升了一個高度,誰拒絕了聯(lián)姻,就意味著誰拒絕了和平。
無奈,武后只好又穿新鞋走老路,決定把女兒再次送到道觀。但這次要有模有樣,不能太山寨了。于是,傳下一道命令,調(diào)動大量人力物力抓緊時間修建道觀——太平觀。好嘛,這邊兒等著排便呢,那邊卻在緊鑼密鼓地?fù)屚诿┛觾?。但不管怎樣,待吐蕃來人了,太平公主也早入“罐兒”了,正式出家成為道姑。即使你吐蕃人再怎么野蠻,也不能強迫人家一個無心于紅塵的出家人吧?就這樣,武后高明地利用公主出家,便巧妙地把吐蕃給政治潛規(guī)則了。
月色以為,兩次出家皆是假,為自家祈福,躲避和親才是真。何況公主本人又根本沒有出家的意向,只是必要的時候,搞一搞形式,走一走過場,以后還俗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