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并非赤手空拳 哨棒到底是怎么樣的兵器
武松的哨棒,在《景陽岡武松打虎》一回里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重點描繪的一件小道具,據(jù)清代文學(xué)批評大家金圣嘆統(tǒng)計,短短一回書中前后出現(xiàn)了十八次。這里不想說哨棒的藝術(shù)效果,卻想研究一下哨棒的長短。
舊日看京戲或連環(huán)畫,凡看到“武松打虎”一節(jié),經(jīng)??匆娧輪T、畫家們讓武松手拿一根齊人高的木棍,覺得很順眼,沒什么異議?!端疂G》看多了,特別是作者對武松持棒的不同用詞,就可發(fā)現(xiàn)演員們、畫家們有錯。書中提到的十八次哨棒,用了五個“提”、五個“拿”、三個“倚”,及“拴”、“綽”、“橫拖”、“綰”、“掄起”等八個詞。“提”、“倚”、“拿”、“綽”、“掄起”等五個詞看不出哨棒到底有多長?!皺M拖”一詞,出現(xiàn)在武松上景陽岡之時,因走的是上坡路,哨棒“提”、“拿”、“綽”在手中,可能會撞碰山路或路邊的樹木,行走不便,故作者特用“橫拖著哨棒”來表現(xiàn)其上山的動作。由此可見哨棒有一定的長度,是否如京劇或連環(huán)畫里所拿有一人高呢?尚難確定。
“拴”,《辭?!防锝忉尀椤翱`住”、“綁住”,《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說得更清楚,是“用繩子等繞在物體上,再打上結(jié)”?!端疂G》里“武松縛了包裹,拴了哨棒,要行”,包裹縛在哪里?哨棒拴在何方?交代不清,但從緊接著“提了哨棒”看,包裹應(yīng)是縛在背上,哨棒不是拴在手上,就是拴在腰間。如果是像京劇里或小人書上畫的這條木棍有一人高的話,這長棒拴在身上就不方便,形象也不美。加之背上又縛了包裹,再把這根長棍縛在身上也不好綁,所以筆者認(rèn)為這根哨棒是根短棒。何以見得呢?一是武術(shù)兵器里,短棒稱棒,長棒稱棍,齊眉高的稱齊眉棍,雖是哨棒就必定是根短的棒;二是武松走到山神廟前看過印信榜文后,酒正涌上,“便把氈笠掀在脊梁上,將哨棒綰在肋下,一步步上岡子來”,請注意“綰”這個動作,“綰”是“系盤結(jié)”的意思(見《辭?!?,這就說明這哨棒的一頭還有繩子,放開繩子才可以系在肋下,“綰在肋下”,就是將棒頭上的繩子打一個繩圈,套在肩上。既然可系在肋下,就充分說明了這根棒的長短,如像京劇里的那么長,肯定不會系在肋下,即使系上了也在地上拖著,難看得很。
武松的哨棒既然可“綰在肋下”,頂多是根一米左右的棒,最長不超過一米二三,不然拴在腰間、拴在手上走路時就多有不便了。哨棒,顧名思義,它一頭是空心,應(yīng)有眼,可吹響報警。也正因一頭是空心的,它只能做出行時的一件輔助工具,嚇嚇野獸,挑挑東西,累時當(dāng)手杖用,做武器就不太頂用了,所以武松打虎時,一掄起它,就打斷了。但不管怎么說,它比京劇里、連環(huán)畫上的齊眉棒要短多了。話又說回來,京劇里、連環(huán)畫上讓武松拿著齊眉棒出現(xiàn)就顯得得體、舒服,表演起來更好看,演員也自如,如果讓武松拿上一根短棒上場表演,既難看又不倫不類。再說《水滸》里所寫的八種拿棒方式并不要求去表演,看戲或看連環(huán)畫時,一般人主要看情節(jié),看藝術(shù)效果,誰又會去管哨棒的長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