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領東北期間為何沒有發(fā)現(xiàn)大慶油田?
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后,恐怕沒有任何一種礦產(chǎn)資源能像石油那樣引發(fā)系列的國際爭端,即便是現(xiàn)在,石油仍是世界各國最重要的戰(zhàn)略能源。對于資源稀缺的日本而言,石油更是維系該國發(fā)展的生命線。從上世紀初開始,日本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軍中國東北部,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尋找石油,但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還是“遺失”了著名的大慶油田。
日俄合作探測東北油田
在日本對中國發(fā)動戰(zhàn)爭時期,當局曾派出大量專家在中國東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地質調查,在尋找其他礦產(chǎn)資源的同時,也曾進行過油田的找礦工作。根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日本人曾在原東清鐵路沿線的牡丹江、遼寧錦州和阜新、內蒙古的扎賚諾爾以及河北省的豐寧一帶尋找過石油。
據(jù)曾任滿鐵地質調查所參事的日本地質專家新帶國太郎的回憶,早在1928年初,由于當時各方盛傳在中國東北發(fā)現(xiàn)了石油的跡象,日本人下決心在這一地區(qū)尋找石油。1929年春天,新帶國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羅斯人在當?shù)叵驅У膸ьI下,帶著二十匹騾馬,沿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開始尋找石油,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探察,無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工作的俄裔美國人托里斯基的指點下,新帶國太郎等人乘火車前往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進行第二次找油。他們將采集的礦樣帶往大連,先經(jīng)滿鐵中央試驗所化驗,后來又經(jīng)日本德山海軍燃料研究所進行分析,斷定樣品中含有石油類的瀝青。
兩個月后,在哈爾濱的俄文和日文報紙上,對這次發(fā)現(xiàn)進行了報道,稱“滿鐵投入了很大的經(jīng)費,計劃在北滿探索石油資源,歷時多年,終于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油田。為此,滿鐵已經(jīng)投入了三萬多日元,云云?!碑敃r的國民政府也派地質專家前往調查。
找不到油:半途而廢還是技術不夠?
1931年爆發(fā)“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淪陷,日本人在資源調查上就更加自由。其中,扎賚諾爾一帶始終是最受重視的地區(qū)之一。在其后的三年時間里,日本人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jù)說使用了鉆探深度超過1200米的鉆機、重力探礦、地震計探礦等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最終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
1939年在遼寧阜新,滿洲炭礦株式會社為探測煤礦,曾從煤層下找出石油類的礦物,但因沒有什么開采價值而放棄。其實,這里與解放后發(fā)現(xiàn)的遼河油田僅一山之隔。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調查部長大村宣告說,“在滿洲已經(jīng)很難找到石油,還是馬上到‘南方’尋找油田吧”。
于是,日本軍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的計劃。到1941年,因美國開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軍方迫于形勢的需要,將與石油有關的勘測隊伍和人員全部予以征用,把他們派往印尼的蘇門答臘和打拉根,在東北地區(qū)只留些小型設備。
在探礦技術方面,當時日本在物理探礦技術方面還很落后,1928年開始向美國學習物理探礦技術,但在方法上必須是發(fā)現(xiàn)了礦石露頭后再進行地質結構的調查,所以只能是在很小的范圍內進行找礦。像在我國東北這樣廣大的區(qū)域內進行勘探,一般應采用地震探礦的方法。這是日本人在勘探方法上的局限性。
在日本現(xiàn)代史里,經(jīng)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yōu)闆]能在戰(zhàn)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并對個中的原因進行“反省”。原東京工業(yè)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fā)”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zhàn)前日本鉆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八百米。不知道是否還有更深的鉆探技術,總之是越深越困難,聽說實際上并沒有鉆探。而且,大慶油田最淺的油層也有一千米深,還差不足兩百米”。
森川清似乎覺得戰(zhàn)前日本的鉆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fā)現(xiàn)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鉆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但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認為:“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從興安北省的海拉爾到熱河省這樣的范圍內做了廣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設了常駐住宅,進行了深度達一千米的鉆探。滿鐵的鉆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這樣先進的鉆探技術,卻將它擱置起來,實在是遺憾?!辈萘蟛馗械剑皇倾@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鉆探罷了。
對于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中國地質大師黃汲清則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理論,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fā)現(xiàn)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這是日本人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的另一種解釋。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除了勘探的范圍、密度不夠外,從根本上說不是鉆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日本分析大慶油田位置
1959年9月25日,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yè)性油流。時值國慶十周年,所以這個油田以“大慶”命名。
在此之前,《人民日報》登載了《大慶精神大慶助的文章,肯定了中國有大油田。而當時的日本出于戰(zhàn)略上的需要,非常重視中國石油的發(fā)展,并將大慶油田的情況作為情報工作主攻方向?!度嗣袢請蟆返膱蟮莱鰜砗?,日本人把這一信息儲存到電腦里去,但是大慶油田在哪里呢——大慶油田的位置在當時屬于機密?于是,日本人開始“找油”。
不久,《中國畫報》又刊登了大慶油田“王鐵人(王進喜)”的照片。日本人從王鐵人戴的皮帽子及周圍景象推斷:大慶地處零下三十度以下的東北地區(qū),大概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日本人又利用到中國的機會,測量了運送原油火車上灰土的厚度,大體上證實了這個油田和北京之間的距離。
此后,《人民中國》雜志有一篇關于王鐵人的文章,提到了馬家窯這個地方,并且還提到鉆機是人推、肩扛弄到現(xiàn)場的。日本人推斷此油田靠車站不遠,并進一步推斷就在安達車站附近。日本人對中國東北的地圖非常清楚,從地圖上,他們找到了馬家窯是中國黑龍江海倫縣東南的一個小村。
后來,日本人又從一篇報道王鐵人1959年國慶節(jié)在天安門廣場觀禮的消息中分析出,1959年9月王鐵人還在甘肅省玉門油田,以后便消失了,這就證明大慶油田的開發(fā)時間自1959年9月開始。
日本人又對《中國畫報》上刊登的一張煉油廠的照片進行研究,那張照片上沒有人,也沒有尺寸,但有一個扶手欄桿。依照常規(guī),欄桿高一米左右,按比例,日本人推斷了油罐的外徑,并換算出內徑為五米,判定大慶油田的年產(chǎn)量約為360萬噸……日本人就這樣弄到了大慶油田的情報。
大慶油田第一口井,叫“松基三井”其實,關于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近年來在日本還有一種傳聞,認為早在1920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但美國政府卻不讓美孚石油公司公布這個發(fā)現(xiàn),反而讓美孚石油公司對外宣稱在中國東北沒有找到石油,還裝模做樣地提出一個“中國貧油論”的理論,把中國的石油判了死刑。
歷史學者認為,美國之所以這樣作,是因為當時東北處于日本人的勢力范圍。由于當時日本90%的石油依賴從美國進口,美國害怕日本有了石油,就失去了遏制日本的最有效手段。日本人雖然在中國東北各地勘探石油,但凡美國人去過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去了;他們相信美國人認為沒有石油的地方就真的沒有石油,豈不知自己上了美國人的當,也相信了美國人的“中國貧油論”,最終停止了在中國東北的找油工作而轉向東南亞。但這種說法目前還有待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