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在逃往奉天的火車上吃了什么東西?
清朝作為中國的近代史最荒謬的一段,我們能找出許多固步自封的害處,而那些史學者記載中的十全十美,又到底給了老百姓多少幸福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就以最簡單的食物來定義清朝的國民情況!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那在記載中的清朝官員吃的東西又是什么呢?
滿漢全席?全局一百零八道菜,三天三夜才能吃得完?
不,我們就來看看在逃亡中的慈禧吃什么東西,從而來映襯那個荒唐的封建年代!有關慈禧太后坐火車的經歷,乃是自稱公主的裕德齡。這位寫過許多清朝大內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叫做《皇室煙云》,講的就是慈禧太后坐火車去奉天的路上,吃什么玩意!(摘錄引述如下)
有4節(jié)車廂為廚房專用,一節(jié)專為切菜工準備,大約有20人,據(jù)說切菜工還會在車上發(fā)豆芽;一節(jié)車廂專門用來放爐子,這些爐子用全白的陶瓷制成,它們在車廂里一個接一個排成兩列,用的是煤球,有點現(xiàn)代卡式爐的意思。每個爐子由三位廚師“掌控”,一位只負責生火,另外兩位為大廚和二廚,負責燒菜。這廚房真是熱鬧,每到開飯時,“整齊得像在部隊里操練”一樣。
150個人燒出來的火車餐是什么水準呢?在清宮里,帝后們每日吃兩頓正餐,在火車上也一樣。正餐的數(shù)量和宮中一樣,為100道。據(jù)說,慈禧太后最愛的火車餐為北京鴨。這道菜“先放在一個陶瓷砂鍋里,然后把砂鍋放到一個密封的蒸鍋里蒸3天。這樣蒸出來的鴨子就不需要用刀切了……太后有時候也吃鴨頭,但多數(shù)時候她吃皮”。慈禧似乎特別愛吃鴨子,除了蒸鴨子,她也愛吃燉鴨舌,“每次上30個左右,下面用鴨肉襯底,鴨舌鋪在上面。太后還喜歡吃腌鴨掌,其中只有鴨蹼部分是美味的。鴨肫和鴨肝也有各種烹調法。太后是太喜歡鴨子了,除了它的嘎嘎叫聲不能吃以外,什么都舍不得扔。”
除了鴨肉,慈禧的火車套餐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豬肉。最喜歡的是炸豬皮,其次是“櫻桃肉”,據(jù)說是把豬肉切成丁和櫻桃慢火燉煮而成。慈禧喜歡吃的蔬菜是蘑菇,其次是豌豆。在慈禧專列里,甚至還有莧菜、萵苣和金針菜。食材大多在宮中就準備妥當,因為場地有限,火車上的御廚們也發(fā)明了許多新興食物,比如雞肉用醬油和香料拌勻后做成的香腸,腸衣用的是鴨腸子——這大約也是為了迎合太后愛吃鴨子的癖好?也有當?shù)毓賳T進獻的新鮮食材,比如到豐臺時,地方上就進獻了白河鯽魚,慈禧“夾了一塊嘗了一下,表示很滿意,就命令再送回廚房,把魚刺去掉,魚肉剁碎,加入適量的豆腐一起煮”。吃完鯽魚的慈禧甚至用魚鰓下面的扇形軟骨做了占卜,傳說把骨頭弄立起來,就能交好運。這位老佛爺扔了幾次都不成功,非常失望。
太后吃飯的時候,火車必須停開;做飯的時候火車可以開,但開得很慢,那時候大概沒有提速這一說。德齡回憶,她對太后的食欲感到驚奇,在火車上,她經常感覺餓了,就吩咐停車備餐:“50名一類廚師吆喝著讓50名三類廚師點爐子,這時候太后仍自己眺望窗外景色……然后50名二類廚師開始向一類廚師傳遞原材料、調料。接著是一個龐大的太監(jiān)隊列向太后送食盤。”
在這浩浩蕩蕩一番折騰之后,這位屬羊的射手女居然又不餓了!
而這時候火車外邊的老百姓是個什么情況呢?可以用尸橫遍野來形容都不為過!
康熙帝在位60多年間清政府獎勵墾荒屯田,重視興修水利,多次減免租稅,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雍正帝繼承父業(yè),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xiàn)繁榮景象。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所謂的:“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以上,人口迅速地增長到三點六億。清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種種植方法,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高產作物甘薯的種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廣到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經濟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煙草,種植面積擴大了,當時已經成為商品。
由此可看,在清朝的高速人口增長情況下,帶動的只有農副產品和一些小手工類行業(yè),而統(tǒng)一整個清朝,一個國家之內僅有少數(shù)的輕工業(yè),重工業(yè)更是一塌糊涂!
人口增長以后,康熙帝曾將雙季稻的栽培,推廣到江北部分地區(qū)。乾隆時期,清政府提倡改革耕作方法,大力推廣多熟種植。廣東部分地區(qū)收獲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獲晚稻以后,再種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獲以后不能續(xù)種晚稻,就種蕎麥,一年兩熟。由于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
不過當時的統(tǒng)治者充分利用了農民百姓的辛勤勞作,那時候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也增多了。當時北京郊區(qū)的菜農,利用“火室”、“地窖”等設備,在冬季栽培韭黃、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出賣。
乾隆年間,原來不種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qū),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清朝前期,甘蔗種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些地方種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蘆葦一樣
清朝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 從明代就自美洲經南洋輸入?!掇r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tǒng)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此后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 但是番薯等高產作物也有其弱點:營養(yǎng)低且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價值少。作為一時的救急尚可,長期為主食必然導致人的營養(yǎng)不良,“面如菜色”,身體素質大幅下降,也必然影響人的正常智力發(fā)育。經過清初到中葉100多年的興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終于走到了盡頭。
于是清朝的一百多年,老百姓除了辛勤的充當?shù)蹏鴦诹χ?,在吃喝上邊更是整整的被整了幾代人?/p>
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是真的可以果腹,但帶來的傷害則是幾代人都轉變不過來的。在清朝后期沒落,連年征戰(zhàn)導致饑荒以后,老百姓就只有吃糠咽菜(野菜),甚至啃樹皮、草根和“仙米”(白山泥)充饑。
一個國家連自己百姓都吃不飽的情況下,還能這樣折騰,慈禧太后果然乃世間吉祥,人間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