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九一八張學(xué)良如果抵抗了那歷史會改變嗎

        2016-11-27 18:44:4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歷史沒有“如果”。可對于九一八之夜,我們不妨“如果”一下:如果抵抗了,會怎樣? 事變當時,日軍在東北有正規(guī)軍一個師團和六個獨立守備

        歷史沒有“如果”??蓪τ诰乓话酥梗覀儾环痢叭绻币幌拢喝绻挚沽?,會怎樣?

        事變當時,日軍在東北有正規(guī)軍一個師團和六個獨立守備隊,約1.4萬人,在鄉(xiāng)軍人(退伍軍人)1萬余人,另有警察3000多人。

        19日晨,日軍占領(lǐng)營口。邊業(yè)銀行營口分行大門口,站著一些頭戴鋼盔、荷槍實彈的日本兵,一個個兇神惡煞的,卻也不能不讓銀行職工覺出幾分面熟。好歹想起來,原來大都是營口市面上的“買賣鬼”(東北人稱做生意的日本人為“買賣鬼”),穿上軍裝,成了軍人。

        東北軍有正規(guī)軍約16.5萬人,非正規(guī)軍4萬人,其中僅北大營7旅就7000多人。東北軍散在各地,日軍也不是集中優(yōu)勢兵力攻擊北大營和沈陽城,而是在炮轟北大營后,即在南滿(今沈陽至大連)、安奉(今丹東至沈陽)鐵路沿線10余座城鎮(zhèn),陸續(xù)發(fā)起攻擊。當時日軍第2師團主力還在遼陽,攻擊北大營的,只是第2、第5兩個守備大隊的千余人。從宏觀到微觀,東北軍的數(shù)量都占絕對優(yōu)勢。

        戰(zhàn)爭當然不是“10個打1個”這種簡單的數(shù)字游戲。從總體上講,裝備當然是日軍好,但北大營的7旅一點兒也不比日軍差。旅屬戰(zhàn)車隊、迫擊炮連、重機槍連,有輕型坦克12輛,84毫米迫擊炮6門,馬克沁重機槍12挺。團屬迫擊炮連和重機槍連,與旅相同,還有個裝備4門34毫米口徑平射炮的平射炮連。每個連有捷克式輕機槍12挺,同式步槍120支,擲洞筒12具。操持這些裝備的,許多軍官是陸軍大學(xué)、保定軍官學(xué)校、東北講武堂畢業(yè)生,還有留學(xué)英美和日本的,士兵幾乎沒有不識字的,基本都是高小以上文化。

        在構(gòu)成戰(zhàn)斗力的諸多因素中,必不可少的還有士氣和精神的力量,而且是最重要的。

        陳廣忠老人說,日本人是給臉蹬鼻子,咱們上邊就知道往后“稍”(退),俺們當兵的不管這一套,可上邊總熊你,時間長了也受不了呀。就像孩子在外邊打架了,不管有理沒理,回到家爹媽再給你幾巴掌,能不老實嗎?那真是憋氣窩火呀。要是大帥還活著,事變時一聲“媽個巴子”,那火氣就放出去了。不管小鬼子多厲害,咱們是保國保家,保衛(wèi)爹媽和老婆孩子,能不拼命嗎?就是一些被熊得膽小怕事了的軍官,那工夫也咬牙切齒地罵著“媽個巴子”,可罵管什么用,上邊不讓打呀?唉,什么叫“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看看九一八事變就明白了。

        在“不抵抗”造成的亂成一團的當口,旅、團主官又不在位,那么多官兵奔去槍械庫踹門砸鎖干什么?那么多人執(zhí)行“挺著死”的命令,雖然不無悲哀,也說明并非大難臨頭就炸了營的烏合之眾。而620團3營,從起床到全副武裝集合完畢,只用了10多分鐘,同樣說明這是一支訓(xùn)練有素的部隊。

        日本駐北平特務(wù)機關(guān)長松室孝良,在給關(guān)東軍的秘密報告中寫道:

        須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國對華作戰(zhàn),中國軍因依賴國聯(lián)而行之不抵抗,故皇軍得以順利勝利……倘彼時中國軍民能一致合力抵抗,則帝國在滿勢力行將陷于重圍。一切原料能否供給帝國,一切市場能否由帝國保持,偌大地區(qū),偌多人口能否為帝國統(tǒng)治,均無確定之把握;同時反滿抗日力量集結(jié),實行大規(guī)模之游擊擾亂,則皇軍勢必苦于應(yīng)付。

        再看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是怎么說的:

        如果當時奉天軍敢于試圖公然反抗,則敵我兵力相差懸殊,日本方面的夜襲必敗無疑。只有等待次日,即19日由遼陽趕來的第二師團主力的到來,再次發(fā)起攻擊。那樣,戰(zhàn)局就將再起波瀾,陷于復(fù)雜的狀態(tài),絕不會有幾天內(nèi)便相繼占領(lǐng)奉天、長春以及吉林的結(jié)果。

        事變第二天,日本政府發(fā)表聲明,稱“帝國政府在9月19日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了竭力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的方針”。28無論政府和軍方有多少歧義,這都是投石問路,試探中國和國際社會,特別是中國的反應(yīng)。

        前面說了,攻擊北大營的日軍,開頭炮彈無引信,子彈空爆彈。小鬼子走一步,看兩步,并無把握。你抵抗了,我抗不住了,就是黑燈瞎火搞演習(xí)弄錯地方了,兩片唇一張一合說去唄?你不抵抗,樂不得的,就勢一竿子打到底了。

        前面說了,最后撤離的620團3營,迎頭撞上埋伏在圍墻外面的日軍,子彈打得墻頭灰土迷眼。擔(dān)任掩護的9連,幾門小炮一陣轟擊,就將對手壓制了。

        北大營槍炮聲驟起,是抗擊的最好時機。咬鋼嚼鐵一聲打,輕重武器都發(fā)出憤怒的吼聲。北大營是攻擊重點,把進攻打成“演習(xí)”,小鬼子是不是就收手了?

        駐遼陽的日軍第2師團北上,吉林、黑龍江的東北軍就南下,天亮后再出動飛機。這一天日本駐朝鮮飛行隊越過鴨綠江北上,那就首先一場空戰(zhàn)。東北軍的空軍實力為全國之冠,所見資料都說“二三百架飛機”,就算200架,空中也是優(yōu)勢。你打炸我的北大營、沈陽城和南滿、安奉鐵路沿線城鎮(zhèn),我打炸你的軍隊、大營和南滿、安奉鐵路,以及一切可以打炸的目標。特別是那個第2師團主力,無論還在遼陽,或是北上途中,都要把它打炸個一塌糊涂。

        駐朝鮮飛行隊越界當天,第39旅團也進抵鴨綠江南岸。那是威脅、恫嚇,也是觀察東北軍的動作、反應(yīng)。

        張學(xué)良帶去關(guān)內(nèi)的10多萬東北軍精銳,不也可以分兵出關(guān)嗎?

        沒錯,日軍不止一個師團,也不止隔條鴨綠江的駐朝鮮軍,它全國的軍隊可源源而來,憑東北一隅之力難以抗對??稍佟耙灰聨?,那也叫漂洋過海,遠水不解近渴。一時間,即便不是把小鬼子打垮了,也把它打住手了,那就坐下來談吧。再把國聯(lián)代表,或調(diào)查團什么的找來,那就更好了。用槍炮討不到便宜,再迫于國際壓力,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九一八事變,日本方面一直說是關(guān)東軍“獨走”(擅自行動)。果真如此,東北軍奮起抵抗,不正好在關(guān)東軍、軍隊和政府間打進個楔子,讓它們意見紛呈、莫衷一是嗎?

        就算日本軍政一致,決心開戰(zhàn)實行它的國策了,東北軍奮勇抵抗了,讓小鬼子曉得辣椒不是巧克力了,它還敢那么猖狂,叫囂3個月就可以完全占領(lǐng)中國嗎?

        談到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是不能不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

        17年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遼沈戰(zhàn)役后進關(guān),平津戰(zhàn)役后南下,所到之處老百姓稱之為“東北大軍”,也就是“東北軍”。

        19年后跨過鴨綠江的志愿軍,兩水洞首戰(zhàn)告捷,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的第40軍,是東北軍。在云山首次與美軍,而且還是其王牌騎1師過招,將其一個團大部殲滅的第39軍,是東北軍。在第二次戰(zhàn)役中,打成國人皆知的“萬歲軍”的第38軍,是東北軍。在第三次戰(zhàn)役中打過三八線,首先進入漢城(今首爾)的,是東北軍。

        九一八事變?nèi)绻挚沽?,這個“如果”是假設(shè)的,那結(jié)論也是不存在的。就難免會讓人覺得是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虛空飄渺地唱高調(diào),“站著說話不嫌腰疼”。

        可朝鮮半島這場戰(zhàn)爭,卻是實實在在存在著,并寫進了各參戰(zhàn)國的戰(zhàn)史中的。

        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大日本皇軍”曉得它的厲害,日本至今也唯其馬首是瞻。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lián)合國軍”,當然還少不了南朝鮮,也少不了中國、朝鮮,19國軍隊中,志愿軍的武器裝備是最差的??哲姾\姴挥谜f了,五次戰(zhàn)役期間唯一能夠投入的陸軍,那步兵手拿肩扛的家什,在美國人眼里簡直就像破銅爛鐵。比之當年東北軍與關(guān)東軍的差距,又掉下一大截子。

        那么,都在黑土地上誕生的,官兵多為喝遼河、松花江、嫩江水長大的東北軍,其表現(xiàn)為何如此天壤之別呢?

        第二次戰(zhàn)役,第38軍112師搶占戛日嶺,冰天雪地中,許多官兵赤足露體。此前,志愿軍總部曾派人查點第42軍(也是東北軍)先頭師的一個連,發(fā)現(xiàn)穿破鞋爛襪的35人,有鞋無襪的20人,穿草鞋的25人,赤腳走在雪地上的22人。就這么打過三八線,奪取漢城,再近逼三七線,這是股什么勁頭?

        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壯舉,無人不曉。而在解放戰(zhàn)爭中,第40軍120師已經(jīng)涌現(xiàn)兩位舍身堵槍眼的英雄。第一次戰(zhàn)役中的云山阻擊戰(zhàn),第120師360團3連3班長石寶山,抱著兩根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是第40軍、也是志愿軍內(nèi)第一位決死獻身的英雄,可他卻不是英雄,也未立功。第40軍第一位舍身堵槍眼的英雄吳連義,也是一樣,而且除了第119師356團7連3排戰(zhàn)士的番號、職務(wù),年齡、籍貫、何時參軍一概不知。原因之一,是英雄太多了,當有人想起他們時,已經(jīng)時過境遷了。

        在戰(zhàn)爭的廢墟上誕生才一年多的新中國,一窮二白。而任何國家的綜合國力中,精神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毛澤東說美軍“鋼多氣少”。

        九一八事變時的東北軍,則是沒“氣”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