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華與汪精衛(wèi)為何打賭?結(jié)果又怎樣?
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字星臺,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新化縣知方團( 今湖南新化縣榮華鄉(xiāng)小鹿村)人。母親早逝,家境貧寒,仍好學(xué)不輟。常向人借閱史籍之類書籍,尤喜讀傳奇小說,亦愛民間說唱彈詞。
最早關(guān)于陳天華的故事,我是聽外公說的,與當今一些資料所記有出入,但我認為外公的講述更為真實,因為外公和陳天華是同族,陳天華屬“顯”字輩,我外公屬“遠”字輩,只相差一輩。更為可信的是,我外公的祖父曾經(jīng)是陳天華的啟蒙教師。
首先是陳天華名字的來由。外公說陳天華故居旁邊有一棵自下分開成兩根大枝的古樹,樹下有一隕石,于是其父便為其取名為顯宿,即為天上星宿下凡的意思,他的字星臺也有這層意思。至于陳天華的號,那是他進行革命活動后自己取的,因為他的理想是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國。而黃帝,正是漢族的象征,所以取號“思黃”。陳天化故居現(xiàn)已被水淹沒,這些記述應(yīng)該算是符合事實的。
其次是陳天華的啟蒙教育。有很多記載說是跟其父幼讀,說其父是一個落魄秀才,我外公的說法則完全不同。陳天華的家與外公家只有一江之隔,那時沒有柘溪水庫,所以雞犬之聲可以相聞。外公的祖父叫陳云帆,是一個飽學(xué)的秀才,也是陳姓族長,且兼陳姓子弟的啟蒙教師。云帆公看到陳天華天資聰穎,心中甚是喜歡,于是陳天華就寄住在云帆公家中,除了平時幫忙放放牛外,吃住都跟著云帆公。云帆公更是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來對待。那時的陳天華身材瘦小,面部有許多麻子,常流鼻涕,趿拖鞋,不茍言笑,但是讀書卻是非常認真的。有次吃糍粑時竟把墨當成糖蘸著吃了,一時傳為美談。陳天華在云帆公家中住了多年,直到去資江書院讀書才離開。陳天華對恩師的感情很深。雖然陳天華先后去了長沙和日本,很少有時間回來,但他時刻記著恩師,而云帆公也一直關(guān)心他,并且動員族人從經(jīng)濟上予以援助。
陳天華與云帆公最后一次會面,應(yīng)該是1904年。那次可能是華興會起事失敗后,陳天華連夜?jié)摶丶亦l(xiāng),那時已是深夜,云帆公正在祠堂看書,忽然有急促的敲門聲,云帆公忙問是誰,門外傳來“是我,顯宿”的聲音。云帆公忙打開門,把高足迎進屋。是夜,師生抵足而眠,云帆公勸陳天華成個家,但陳天華說“胡虜未滅,何以家為”,婉拒了恩師的提議。
第二天天不亮,陳天華就準備離開,云帆公送他到資江邊。臨別時,陳天華贈與恩師洋傘一把,墨鏡一副,銀元數(shù)枚。但云帆公卻愁眉緊鎖,說:“顯宿,你是走了出去,我那三個不肖子不及你萬一,該當如何?”陳天華想了想說:“恩師,你不要著急,將來我有出息了,我那師兄弟難道連少爺也不會當嗎?”云帆公這才轉(zhuǎn)憂為喜,回去之后遂將三個兒子改名為大少二少三少。我外公就是陳二少的兒子。也許有人會說,陳天華作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宣傳家,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但彼時那樣的情景,他只有如此說,才能解除恩師的后顧之憂,其實這是人之常情。
最后是陳天華的記憶力和志向。陳天華的記憶力超群,這是不爭的事實。外公說過兩件事,讓我記憶猶新。一是陳天華在資江書院讀書時,他的親戚托他買本《唐詩三百首》帶回,那時的交通工具只有船。從新化縣城到家,估計是一天一晚的時間,他就坐在船上,沒多久就看完了。
到家時,不知怎么回事,那本書竟不見了。親戚很遺憾,陳天華笑著說,沒什么,我給你抄出來。于是找來紙筆,憑著記憶,硬是一首一首地背下并抄出來。二是說陳天華參加革命后,有一次和汪精衛(wèi)在上海霞飛路游玩。汪精衛(wèi)也是個記憶力超群的人,于是兩人決定打賭,看誰的記憶力好。打賭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比記商鋪的招牌。別看方式簡單,但難度卻是非常大的。霞飛路是一條繁華的街道,大大小小的商鋪不計其數(shù)。比賽的結(jié)果是汪精衛(wèi)輸了,輸在把兩塊招牌記反了位置。至于陳天華的志向,可以說從小就有凌云之志,他小時候就作過一聯(lián):莫道草廬無俊杰,須知山澤起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