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因韓非而不惜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
春秋戰(zhàn)國,風云四起,百家爭鳴。逐漸雄起的秦國在除掉嫪毐、呂不韋勢力之后,開始著手一統(tǒng)六國之事,他的首要目標是韓國,不僅是因為韓國此時最為弱小,更重要的是嬴政想得到一個人——韓非。
韓非,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出身韓國貴族,養(yǎng)尊處優(yōu),自幼便飽讀詩書,頗有才華。不過韓非有一個作為謀士最大的缺陷——天生口吃。因而韓非說話時,經(jīng)常心里很明白,卻怎么也表達不清楚,不免讓別人聽起來感覺沒有說服力。不過韓非文采很好,他以長補短,用文字來代替話語來傳播自己的思想。比如,他擅長想象,將道理寓于寓言故事之中,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為我們所熟悉的寓言故事就包括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等,這些都出自《韓非子》一書。戰(zhàn)國時期,韓非的文采除莊子外,可謂無人能敵。
韓非學成歸國,此時,韓國已成戰(zhàn)國七雄里的末流之國,見此國運,韓非本欲為自己一身才華尋找施展抱負之處,多次上書韓王,希望韓王可以采納自己“法、術(shù)、勢”相結(jié)合的法家治國理念,強大韓國。只可惜韓非是千里馬,韓王不是伯樂,韓非一腔熱血付諸東流。無奈之下,韓非埋下頭開始著書,先后完成《孤憤》《五蠹》《說難》《內(nèi)外儲》《說林》等曠世名篇,共10萬余字,遠超幾千字的《老子》、一萬字的《孔子》,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快,韓非的才能就名傳天下了。一日,秦王嬴政讀到韓非的著作,不由佩服地感嘆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這里秦王頗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覺。后秦王發(fā)動大軍攻打韓國,目的只有一個:讓韓王送韓非赴秦。韓非赴秦的前奏真實撼動天地,用一場戰(zhàn)爭為他赴秦奠基調(diào),其個人魅力可見一斑。韓非到秦國后,與嬴政兩人促膝長談,至夜深仍意猶未盡,后韓非逐漸開始被秦王重用。
然而,天才命坎,韓非的才能卻被其同班同學李斯所妒忌以致命運坎坷。李斯是楚國人,一名小吏出身。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廁所里的老鼠瘦骨伶仃,見人就跑;而倉庫里的老鼠肚皮圓鼓鼓,見人也不說躲,大搖大擺的,于是感慨“人之閑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出耳”,遂起奮發(fā)之心。李斯政治感覺敏銳,早于韓非來到秦國,效力于嬴政,并提出破六國合縱之策略助嬴政一統(tǒng)天下。韓非來到秦國后,李斯看到秦王一天天對自己的同學越來越重視起來,不免心生妒意,好不容易爬這么高的李斯對自己的同門師弟又敬重又畏懼,生怕他有一天比過自己,威脅自己如今在秦國的地位,于是陰謀詭計耍起來。
時值秦國欲意攻打韓國之時,韓非與李斯各執(zhí)一詞。韓非主張存韓滅趙,而李斯主張首攻韓國。于是李斯向秦王進言:“大王要消滅其他國家,韓非是韓國貴族,雖然才華出眾,但他愛韓不愛秦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韓非不可用,千萬不能放他走,留著是后患,不如一除了之?!贝藭r韓國是七雄末流,從韓國下手容易開局,秦王一想,聽信了李斯之言,將韓非下獄??蓱z韓非天生口吃,空留一肚子辯解之詞說不出口,最終被李斯、姚賈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