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最清廉”的北魏王朝 文武百官從沒有工資收入

        2016-11-24 16:06:22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南北朝時的北魏王朝是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國家,許多制度、章程最初卻顯得原始稚嫩,就說“工資”也就是官員俸祿吧,北魏從道武帝重建代國的

        南北朝時的北魏王朝是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國家,許多制度、章程最初卻顯得原始稚嫩,就說“工資”也就是官員俸祿吧,北魏從道武帝重建代國的登國元年算起,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八年才“班祿”(給官員發(fā)工資),文武百官“零薪上崗”的時代,居然長達98年。

        史書記載,這98年里北魏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錢貨無所用”,這道理不難理解:連官員都一文不名,市場上又何嘗用得著錢幣?當時天下分裂,列國征戰(zhàn),游牧出身的北魏主要靠按部落傳統(tǒng)分配戰(zhàn)利品,維系各級官員的生計,并滿足他們的致富念頭。

        北魏開始用錢,是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當年皇帝下詔“天下用錢”,并開放民間鑄錢。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是,北魏在一開始就確定了錢的換算公式,即一匹絹折合法定貨幣太和五銖200文,這應該是中國首次以立法形式,規(guī)定錢幣的換算價格。但如此煞費苦心的安排,收到的效果卻是戲劇性的:法定貨幣太和五銖只能在京城洛陽的幾個官辦市場里流通,其他市場、地方要么不收錢幣,要么只收古錢,不收新錢。

        對此,北魏君臣絞盡腦汁,想出各種對策,包括收回鑄錢權,但問題卻直到北魏滅亡都沒能徹底解決。其實當時的北魏并非沒有明眼人,大臣楊侃和高恭之等就曾做過“金融市場調查”,并發(fā)現(xiàn)了個中奧妙:太和五銖不是真的“五銖”。

        按照高恭之的調查,太和五銖名義上重五銖,按二十四銖一兩計,一銖重0.65克,五銖錢的重量,應在3.25克左右,但北魏的太和五銖卻“無二銖之實”,即不到1.3克重,缺斤少兩達60%以上,品質之差,到了串起來會破,放在水面上不沉的地步。很顯然,這種奇妙的“剪刀差”便人為在市面上造成了兩種錢:普通五銖(古錢)和太和五銖,在政權控制力、尤其對自己所不熟悉的商業(yè)流通領域控制力尚薄弱的情況下,又如何能強令這兩種壓根不是一碼事的錢,按同等面值流通?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