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掃塵習(xí)俗起源 灶王爺大戰(zhàn)三尸神
除舊迎新,首先要干干凈凈,把“窮運”、“晦氣”掃出門
臘月二十四這天,各家不光要打掃屋子、洗衣服,還要洗澡、洗頭
至于為什么要掃塵,民間有個傳說:這是灶火爺為搭救凡人想出的辦法
統(tǒng)籌:河南商報記者李肖肖執(zhí)行:河南商報記者李肖肖宗雷見習(xí)記者陳曉麗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p>
33歲的鄭州市民劉女士還記得,小時候在農(nóng)村,這一天全家齊上陣掃房子,屋里屋外一塵不染,奶奶做活兒最細致,燈泡、畫軸都要擦干凈,往往要忙到晚上。而洗澡、洗頭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偎著火,頭發(fā)洗完都能結(jié)成冰凌子”。
掃塵記憶
天再冷也要洗個頭
鄭州大學(xué)教授、人文學(xué)者、民俗專家高天星說,在堯舜時代就開始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fēng)俗。
按民間的說法: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xí)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劉女士說,那一天,男人負責(zé)力氣活,徹底清掃屋內(nèi)上下,還要把平常不用的碟子、盆、酒盅、酒壺洗干凈以備過年用。
拆洗被子、衣服,這活就是女人的了。舊時一般人家結(jié)婚時的棉衣棉褲要穿很久,有的甚至要穿到老,只是外面的罩褂罩褲三五年重置一下。到年關(guān)都要脫下來洗,又沒有替換的,碰到雨雪天就熱鬧了。
此外,人們還要洗澡,稱為“洗福祿”,洗去一年的晦氣,迎接來年的新春。
因為天太冷,老家冬天洗澡就成了一件大事。但過年將近,想著要穿新衣服,這澡是一定要洗的。先燒一大鍋水,房間里放上一盆炭火,家里人還得輪流洗澡,有時候?qū)嵲谔?,至少也要洗個頭發(fā),“不偎著火,頭發(fā)洗完都能結(jié)成冰凌子。”
掃塵來歷
初見于堯舜,盛于唐
高天星說,古代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以為家中的刀、井、灶各種物件都有神明主司。人們也是基于這種信念,認為必須選一個百無禁忌的日子清掃屋子。
據(jù)《陜西日報》報道,“帚”字已見于甲骨文。陜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梢?,人們在幾千年以前就用掃帚掃除了?!抖Y記》中,有“凡內(nèi)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guān)。
據(jù)傳說,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掃年”的習(xí)俗,它起源于驅(qū)除病疫的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了。到唐代,“掃年”之風(fēng)盛行。據(jù)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p>
掃塵工具
雞毛撣子是“主力”?
一把帶葉的竹子掃帚,綁上一根長長的竹竿,便成了掃塵利器。
草帽和口罩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為中原百姓,雞毛撣子一般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除了吸塵性好、輕柔外,為啥受歡迎,還有個說法。
雞毛撣子多由公雞尾部、背部的羽毛制作,公雞在民間常作鎮(zhèn)宅避邪之物。另外,“雞”與“吉”諧音,也意味著吉祥如意。
如果你還能記起兒時過年的甜蜜,來吧,在新浪微博@河南商報,也可以撥打河南商報熱線電話0371-86088666,我們一起重溫年的味道。
征集
掃塵傳說
灶王爺大戰(zhàn)三尸神
據(jù)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夏挽群講,關(guān)于“掃塵”,還有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為了掌握人間情況,就派三尸神常住人間。三尸神是個阿諛奉承、搬弄是非的家伙。
一次,三尸神更危言聳聽,密報人間咒罵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降旨查明人間犯亂之事,并將犯亂人的姓名、罪行書于墻壁之上,并讓蜘蛛結(jié)網(wǎng)遮掩以做記號。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帶記號之家,滿門抄斬,一個不留。三尸神好不高興,乘機下凡,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墻壁上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來斬盡殺絕。
此事灶王府君知道了,大驚失色,為了搭救凡人,各家灶王爺聚集商量,想出了一個辦法:即在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家每戶必須清掃塵土,撣去蛛網(wǎng),擦凈門窗。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來察看時,家家窗明幾凈,煥然一新,燈火輝煌,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所謂“劣跡”的記號,立刻返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帝大驚,立刻降旨拘押三尸神,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避難消災(zāi)、賜福吉祥,人們還有“送灶”習(xí)俗。
互動
摟著壓歲錢睡覺
昨日,看到商報推出的《年味兒》系列報道,63歲的牛先生打來電話:“謝謝你們給我個說記憶的地方?!?
他老家在鞏義一個山溝里。他說,小時候,一年到頭就盼著過年,就想著放炮和壓歲錢,五分錢一毛錢睡覺都摟著。因為年一過,錢就被大人收回去了。
同樣,報道也引發(fā)了眾多網(wǎng)友的回憶,紛紛@河南商報留言:
@嘿小段兒:煙霧繚繞的廚房,奶奶點著散發(fā)怪味的香;遠處傳來的聲響,小孩燃放的炮仗;記憶中的灶糖,扯出條條銀絲光亮;鐵鍋中盛出的餃子,水霧彌漫了整個廚房;我伏在母親懷里,柔柔地叫上一聲“娘”。如今我在陌生的城市,回憶著幼年時的芬芳;時光似一道墻,困我于浮躁和彷徨;何時才能重逢,天藍地曠的故鄉(xiāng)?
@王王之屋:除夕和小伙伴一起穿著新年穿的衣服在外嬉鬧,大年初一全家人還有堂哥堂姐一起去照相館照全家福,下午去我們那邊一個廟里,大人忙著燒香,我們忙著買零食吃。初一過后就開始挨家挨戶走親戚,走完親戚后都是和小伙伴們一起跑這個那個地方去玩耍,好有過年的氣氛。現(xiàn)在是長大了,還是年味散了?
@勒馬聽松:記憶中的年味就是漫天炮仗帶來的火藥味兒。
@青青畛河岸:印象最深刻的是翻山越嶺地走親戚,走在泥濘的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