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唯一神秘失蹤的皇后 明熹宗皇后張嫣
紅潮在明朝的歷史上,我們只知道有一位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皇帝。那就是被叔叔朱棣奪了政權(quán),不知是被燒死還是流落江湖的建文帝朱允炆。豈不知還有一位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皇后。她是誰呢?她就是明熹宗的皇后張皇后。
張皇后是在天啟元年,與明熹宗舉行的大婚。姓張,名嫣,字祖娥,小名寶珠,是河南祥符縣清生張國紀的女兒。人長的豐姿綽約,美色天成,又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聰明睿智的好皇后。小夫妻兩人在婚后初期很是恩愛,熹宗當年四月便正式冊封她為正宮皇后。可是這明熹宗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每天只知道玩樂,做木匠活,從來不問朝政,后來又寵信魏忠賢和乳母客氏。張皇后對魏忠賢這些人橫行霸道、擾亂朝政的惡行很是不滿,常常借夫妻二人單獨相處的時候相機勸誡,可是熹宗總是聽不進去。于是兩人之間逐步的有了一些生分。
這張皇后很有心計,對國家的大事也有自己的主見,她對客氏的許多做法十分的不滿。多次想召客氏到宮中,趁機除掉她。但這客氏似乎對張皇后也已有了疑心,時時處處對張皇后提防戒備??褪弦驗槭庆渥诨实鄣娜槟福皇职阉麕Т?,常以熹宗的母親自居,時常在宮內(nèi)大耍威風,根本不把嬪妃看在眼里,對張皇后也是如此。對于客氏的橫暴,張皇后非常反感,她曾當面斥責客氏,因此,客氏、魏忠賢與張后結(jié)下冤仇,必欲鏟除而后快。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張皇后懷孕了,客氏心想機會來了,便將張皇后宮中的下人一律換成她的心腹,在侍候張氏的時后粗手粗腳。終于有一天,一個宮女給張氏捶背的時候故意用勁過猛,結(jié)果造成張皇后流產(chǎn)。
在暗害張皇后的同時,客、魏二人還把毒手伸向張皇后的父親張國紀,想以此牽扯張皇后,廢掉張皇后而立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的女兒為皇后。于是他們便在宮中造謠說張皇后是被張國紀收養(yǎng)的一個在逃殺人犯的女兒。她的父親實際上是汪洋大盜孫二。朱由校聽說了之后居然信以為真,不辨黑白就下旨革去了張國紀的爵祿,勒令他會老家養(yǎng)老,但熹宗并未動張皇后。他似乎對張皇后還存有一些夫婦之情。熹宗不想客氏等人傷害張皇后,也不想張皇后傷害他的這些心腹。所以往往是在兩者之間保持沉默。
本來熹宗朱由校的身體很健康,二十歲剛出頭,從沒得過病,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從天啟六年開始,身體卻日漸虛弱起來,臉和身上都出現(xiàn)了浮腫。到了天啟七年,竟病倒在床,時常發(fā)高燒,浮腫加重,飯量也大減,說話有氣無力,朝野上下惶惶不安。這時,京師傳出了魏忠賢預謀篡位的謠言,鬧得滿城風雨。張皇后憂心忡忡。熹宗生病之后,臥病在床,張皇后每天不分早晚親自照料。大概出于良知的發(fā)現(xiàn),自天啟七年朱由校性格發(fā)生了某些細微的變化。他開始注意他周圍的人,對張皇后的態(tài)度也漸漸轉(zhuǎn)變了。
張皇后雖然也只是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子,但作為天下之母,她還是很有政治頭腦的。她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復雜的形勢,必須沉著冷靜,當務之急是解決皇位的繼承問題,絕不能使客、魏的篡位陰謀得懲。如今,朱由校的病眼看無望再起,又無子嗣,張皇后就想到了朱由校同父異母的弟弟信王朱由檢。遵照“兄終弟及”的慣例,信王是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的,況且他素有賢名,能當此大任。于是,張皇后就對病中的朱由校提起了信王,說他可以托付大事,朱由校點頭同意。這時候魏忠賢等人時刻守在宮殿內(nèi)外以防不測。為了防止他們發(fā)動政變,突然篡權(quán),張皇后勸說朱由校馬上召見信王,但由于客、魏防范太嚴未能成功。后來她終于找到一個機會,偷偷地安排信王和熹宗見面。
在張皇后的機密安排下信王來到乾清宮,見到了他的哥哥。看到哥哥全身浮腫、氣息奄奄,很是難過。朱由校強打起精神說:“我弟將來要成為堯舜一樣的君主,你要好好照顧你的嫂子。”信王聽說皇帝要傳位給他,還百般推辭,這時張皇后從簾后走出來,急聲說道:“皇叔千萬不要再推辭,現(xiàn)在正是國家最危險的時候,你一定要擔起國家社稷的大任?!??信王只是伏地叩頭不敢回聲。接見結(jié)束后,張皇后叮囑他多加保重,隨時注意事態(tài)變化。
朱由校昏昏庸庸過了20余年,只有接見信王確定繼位人是他做的惟一一件明白事。在這件事中張皇后起了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信王朱由檢也正是在她的鼓勵之下,才鼓起勇氣入宮繼位的。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駕崩,張皇后馬上傳旨,命人迎信王入宮,同時向天下宣告信王繼承大統(tǒng)。次日,朱由檢登基,張皇后才放下心來。張皇后憑借自己的機敏果斷,完成了一件力定社稷的驚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