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當發(fā)好爸爸 富商要求子女不準炫富露財
古代爸爸們身上的壓力其實比現(xiàn)代爸爸更大,《三字經(jīng)》中已有“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說法。如果是個皇帝爸爸,會怎么做?
皇帝爸爸其實最不好當,身上的壓力大于常人,除了管理天下,還得擔負起培養(yǎng)未來接班人的大任。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爸爸--秦始皇嬴政,就政治而言,是絕對成功的,滅六國、統(tǒng)天下,可謂“鐵腕皇帝”。但如果論做父親,擁有23個兒子的嬴政絕不稱職。少子胡亥接班后,僅當了7年二世皇帝,秦朝便轟然倒掉了,這與嬴政皇爸未當好,沒選對接班人,有直接關系?;蛟S吸取了秦朝的教訓,代秦而立的劉姓漢朝皇帝就頗注意這一點。開國皇帝劉邦有8個兒子,在培養(yǎng)太子劉盈上,劉邦首先要求他“好好學習”。為了學有進步,劉邦要求劉盈每次所呈的奏議都要自己動筆,此即《手敕太子文》中所謂:“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p>
在皇帝爸爸中,最值得稱道的也可以說最稱職的,當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為教育好太子和其他諸皇子,培養(yǎng)出大唐合格的接班人,他專門寫了《帝范》、《戒皇屬》等訓語,又命收集古今帝王子弟成敗事,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發(fā)給皇子們閱讀。李世民的治國名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他教育訓誡太子諸王時說的話。
唐宋以后,皇帝爸爸對皇子的要求更嚴,且都有一番“育龍種”的心得。明太祖朱元璋作為開國皇爸,教育皇子用心良苦,曾親自撰寫歌詞,令人譜曲,教唱子孫,寓教于樂。所以史家對朱元璋這位皇帝爸爸評價很高,《明史·后妃傳》稱:“是以終明之代,宮壸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敝劣谇宄幕实郯职郑詈玫膽强滴趸实坌?,他有《庭訓格言》、《庭訓》、《圣諭十六條》等多篇教子心得?!爸I教宜早,弗敢辭勞”,就是康熙最值得肯定的家教觀點之一。
“官爸爸”不允許子女在外招搖騙撞宋代包拯刻石立銘“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我爸是李剛”盡管是一官員之子的隨口之言,卻成了現(xiàn)代“官二代”的標簽,從側(cè)面反映了當代“官爸爸”在家庭教育上所存在的問題。在古代,有一個官爸爸同樣是無上的榮耀和福氣,但在某種程度上,當官二代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更多的官爸爸是不允許子女在外拉虎皮做大旗、招搖騙撞的。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中有名的官爸爸,身居蜀國相位,卻從不敢放松對子侄的教育。諸葛亮早年無子,過繼兄長諸葛瑾次子諸葛喬為適子,后來才有了親生兒子諸葛瞻。在子侄教育上,諸葛亮強調(diào)德、才、學、志 ,他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現(xiàn)代書房中常見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格言,即出自于此。
陸遜是吳國有名的官爸爸,一代名相。赤烏七年(公元244年),陸遜代替顧雍當上吳國丞相后,拒絕為本家子弟走后門?!度龂尽菚り戇d傳》記載,陸遜認為,如果孩子們真有才華,不愁不被任用,此即“子弟茍有才,不憂不用”一說。魏晉名臣羊祜,本身就是“官二代”,為人父后,他繼承了曾任上黨太守、父親羊衜所立的家風。羊祜有女無子,以兄長之子為嗣。羊祜作為一名官爸爸的全部經(jīng)驗之談,見于《訓子書》,他要求子侄不在背后議論他人的的訓語,至今為人們謹記:“無傳不經(jīng)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p>
類似這樣教子有方的官爸爸,歷代不絕。以兩宋來說,知名的好官爸便不少,如南宋時曾任禮部侍郎、兵部尚書的倪思,性格剛烈、敢于直諫,注重用“身教”影響子女,并告誡居家生活要“謹身節(jié)用,量入為出”,還寫下了《經(jīng)鋤堂雜志》的家訓式著作。歷史上最厲害的官爸爸當屬北宋著名清官包拯。包拯告誡子女要遵紀守法,不然“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包拯還特別說明:“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并專門讓人將這訓誡刻石立銘,以警示后人。如果包拯子女當年敢說“我爸是包拯”,肯定會被趕出家門。
“富爸爸” 要求子女財不外露不準炫富清代顧炎武《肇域志》中稱富二代“吝輿馬之費”在隋唐之前,相對于官爸爸來說,富爸爸要低調(diào)許多,如西晉超級富爸爸石崇與王愷那般爭豪斗富的并不太多。但宋元以后,社會價值觀有變,富爸爸變得越來越體面。到了明清兩代,擁有錢財?shù)母话职直葥碛袡嗔Φ墓侔职指苡?,當年蘇州的富爸爸沈萬三便因為有錢,為明太祖朱元璋所青睞,被詔到應天府(今南京)修城墻。
明清時期,仕不如商已成為一種風氣,有的干脆勸誡子女不要走仕途。清代蘇州東山洞庭商人羅舜工曾作《傳硯齋記》戒子為士:“然吾為羅工計,宜專力于商,而戒子孫勿為士,蓋今之世,士之賤也,甚矣?!惫糯母话职执蠖嗖粫屪优躺案欢钡膬?yōu)越心理。古人視做生意為“陶朱之術”,初入行即進行“德訓”,即“先教他做人”,要求子女心存良善,以德經(jīng)商,忌為富不仁。
明代的山西蒲州富巨商王文顯時常教育子女要“經(jīng)義制利”,其死后的墓志肯定了他這一子女教育觀,稱王文顯“曾訓諸子曰:‘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古代富爸爸教育富二代的做法很豐多,比較一致的一點是,都會謹防子女驕奢淫逸,不要鋪張浪費。如徽商中有一句口頭禪:“勤為建業(yè)方,儉是醫(yī)貧方”,即通俗地闡釋出“勤儉持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