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儒家出身嗎?為什么李斯堅持的是法家思想?
千古一相李斯,秦朝時代曾立下過大功,但是扶持二世胡亥繼位后不出三年便被胡亥腰斬于市,落得家族三代都遭此難的結局。據(jù)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李斯分明是師承儒家,為什么卻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動畫片《秦時明月》中,李斯是秦始皇嬴政的左膀右臂,和蒙恬、趙高等人的地位幾乎是沒有差別的。但是秦始皇的威嚴使得這些臣子都不敢違背他的命令,就算他們背后怎么厲害,在秦始皇面前都不敢掀起風浪來。李斯手下有一批能人,這些人都是李斯從秦朝各地邀請來替他賣命的,其中有一員大將就是章邯。影片中李斯的老師荀子在儒家學派聚居的小聚賢莊,李斯曾經(jīng)還沒有發(fā)跡的時候,就是在齊國跟著荀子學習“帝王之術”的。荀子性格古怪,但是給人一種很威嚴的感覺,每次聽到有人在他面前討論他曾經(jīng)的學生李斯如何如何,他就會大發(fā)脾氣,因為這個學生曾經(jīng)是他的得意弟子,最后跑到秦國去,幫助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還對百姓們很差,和儒家思想的本心不符合。他氣李斯將儒學亂用,最后還自稱是法家的人。不管荀子對李斯態(tài)度如何,李斯對老師荀子的態(tài)度還是十分尊敬的。
那么,儒家荀子是怎么教出來這個法家的學生的呢?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為社會動蕩不安,相對來說也有過一段平和的時期,各國的學派人物經(jīng)常到各地游歷,傳播自家學派的思想。這樣一來,許多思想就開始在各國之中流傳,引起了更多流派的誕生,可謂是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
儒家是堅持孔子思想的一個學派,孔子講究的是“仁”,而孟子講究的是“義”,荀子在兩位的基礎上提出了“禮”和“法”,他的思想和法家學派的思想很接近。因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本來各家學派的思想就是相通的。
李斯的老師荀子,名況,字卿,是戰(zhàn)國末期趙國的人。大家也稱呼他為荀子、荀卿、孫卿、字卿。
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了荀子的生平。荀子在五十歲的時候開始在齊國游學,到了襄王的時候荀子“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后來荀子被逸而適出仕于楚。荀子居住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但是他的這兩位弟子都是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于是又許多人就懷疑荀子的儒家身份是否正統(tǒng),荀子受到很多抨擊。荀子也是第一個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他和屈原都被稱為“辭賦之祖”。
荀子有一部著作集為《荀子》,在《史記》中有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李斯當初跟著荀子學習的就是荀子的“帝王之術”。后來李斯經(jīng)過努力,成為秦始皇嬴政信任的大臣,可以在秦朝對這些帝王之術進行實踐。北宋的大詩人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其實荀子的思想是屬于儒家學派的,不過他注重的是人際關系方面,他對于社會脈絡和社會秩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人為是可以改變很多東西的。同時他反對的是那些神秘主義,虛無縹緲,偏偏還有人以此為學術。
孔子和孟子在提出那些治國的方法和理想的時候,添加了很多理想化的成分,荀子則是從實際出發(fā),只說人為是可以做很多的。
荀子思想中的“禮”和法家思想中的法制觀念很接近,而禮更多的是需要宗法和道德的約束。戰(zhàn)國后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其將“禮”寄希望于道德,還不如用刑法來約束來得直接,所以他的學生韓非和李斯最后都站在實際層面考慮,走向了法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