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神醫(yī)華佗埋何處?周口沈項交界華骨冢
華佗生活的時代,處于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諸侯連年爭戰(zhàn)不休,水旱蝗災頻繁發(fā)生,疫病流行,民不聊生。華佗本是一士人,一身書生風骨。目睹當時的社會景況,十分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勞動人民。為此,他數(shù)次婉拒官府的薦舉,寧愿帶著弟子,手搖金箍鈴,走村串戶,為百姓解脫疾苦,也不愿為官。當時華佗行醫(yī)的足跡遍及徐州、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即今江蘇、河南、安徽、山東等省廣大地區(qū),方圓數(shù)百平方公里。
東漢桓帝(147—167)年間,項縣(當時不帶“城”字)一帶瘟疫流行。正巧華佗帶領(lǐng)樊阿、吳普幾個徒弟,游鄉(xiāng)行醫(yī)經(jīng)過這里。他們來到東小樓村、西小樓村時,正好這兩個村的瘟疫流行得最厲害的時候,已經(jīng)死了不少人,沒死的也爬不出門口。華佗于是決定,一定要急救這兩個村的病人。東小樓是個窮村,病人家無錢買藥。華佗就用他三年時間試驗成功的民間驗方,采集春三月的茵陳蒿(迷迷蒿)熬成藥湯,挨家挨戶給病人送藥治病。華佗不愧為“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的神醫(yī),治一個好一個,很快東小樓的瘟疫就被他們治下去了。至今,項城一帶還流傳著一首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據(jù)說是華佗留給后人的歌訣。
華佗到了吳國,治好了吳將朱治的金瘡,又轉(zhuǎn)到蜀國為關(guān)羽刮骨療毒,于是神醫(yī)華佗的名聲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傳到曹操那里,曹操差人把華佗請到許都為其治病。
原來曹操早年得了一種頭風病,中年以后日益嚴重。每次發(fā)作,心亂目眩,頭痛難忍,諸醫(yī)施治,療效甚微。華佗應召前來診視后,針刺膈俞穴,片刻便腦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興。但華佗卻如實相告:“您的病,乃腦部痼疾,近期難于根除,須長期攻治,逐步緩解,以求延長壽命。”曹操聽后,以為華佗故弄玄虛,因而心中不悅。
曹操操縱朝政,自任丞相,總攬軍政大權(quán),遂要華佗盡棄旁務,長留府中,專做他的侍醫(yī)。華佗是從民間成長起來的醫(yī)生,一生以解除窮苦百姓的病痛為己任,他怎肯長期留在曹丞相身邊,專門侍奉一個權(quán)貴呢?何況,曹操早年為報父仇,討伐徐州的陶謙,坑殺徐州百姓數(shù)萬人,尸體壅塞,泗水為之不流,接著又連屠取慮、夏丘諸縣,很不得人心。徐州是華佗后期行醫(yī)和居住之地,與百姓休戚與共,內(nèi)心豈不憤慨!因而決心離開曹操,找了個理由,以妻子有病需要他趕回去治療為名請假告辭,曹丞相只好應允了。誰知華佗一去,再也不回許都了,仍然走村串戶行醫(yī),為窮苦人治病。
華佗走后,曹操頭風病經(jīng)常發(fā)作,多次寫信催華佗回來醫(yī)治,華佗均以妻病嚴重,請求延長假期,不愿返回。曹操生氣了,就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華佗厭惡吃侍候權(quán)貴的飯,還是不愿啟程上路。曹操大怒,遂以驗看為名,派專使前去查看,并說:如果華妻果真病,就賜四十斛小豆,延長假期;如果華佗說謊,就將其拘捕押送回來。查看結(jié)果,華妻無病,華佗被押解許昌。曹操命華佗繼續(xù)給他根治頭風。華佗診斷后說:“丞相的頭風已入內(nèi)很深了,需要劈開頭顱,取出風液,方可根除。”曹操一聽,疑心頓生,劈開腦袋人還能活嗎?認為華佗有害他之心,欲殺華佗。
謀士一再進諫,說華佗醫(yī)術(shù)高超,世間少有,天下人命多所系重,望能予以寬容。但曹操一意孤行,氣呼呼地說:“哼,其醫(yī)術(shù)真的天下第一嗎?我不怕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像他那樣醫(yī)生!”于是就把華佗長期囚禁監(jiān)中,嚴刑拷打,希望他能回頭。面對曹操的淫威,華佗堅貞不屈,矢志不移,一口咬定不用此法決不治病。曹操益怒,遂以“欺騙罪”和“不從征召罪”,竟下令在獄中將華佗處決。
華佗臨刑之前,仍不忘濟世救民,將已寫好的《青囊經(jīng)》取出交獄吏,懇切的說:“此書傳世,可活蒼生?!豹z吏害怕受到連累,不敢接受此書。華佗無可奈何,悲憤之余,只得將醫(yī)書投入火中,一焚了之,然后就死。
后來,曹操的頭風病幾次發(fā)作,諸醫(yī)束手無策,曰:“華佗不死,尚可有救。”就是這樣,曹操仍無一絲悔意,還說,“佗能愈吾疾,然不為吾根治,想以此要挾,吾不殺他,病亦難愈。”這年冬天,曹操的愛子曹沖患病,諸醫(yī)無術(shù)救治而死,這時曹操才悔恨地說:“吾悔殺華佗,才使此兒活活病死。”后悔也晚了。
華佗的徒弟們得知消息后,便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許都,買通獄吏,收殮了師父的遺體,共同商量歸藏師父于何地。樊阿說:“若將師父歸藏譙郡故里,官府必然追查,眾位傾刻就要大禍臨頭,不如歸藏我家——彭城”。吳普說:“如將師父歸藏你家,若被官府查出,你全家性命也是難保阿?”樊阿說:“師父生前待我如子,就是受株連我也心甘情愿。”最后眾弟子決定把華佗靈柩運往樊阿老家彭城。
附近百姓紛紛捐資,大家動手把一代神醫(yī)華佗埋藏在沙潁河南岸離埠口不遠的高地上,用磚塊砌了個墓穴,且墓穴朝向華佗故鄉(xiāng)的方向(沛國譙)。下葬那天,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披麻帶孝為神醫(yī)華佗送葬,哭聲傳播十里開外。封土時,有的用筐抬,有的用盆端,有的用衣包,三天三夜就堆起一座特大墳冢,人們稱它為“華佗?!薄:髞?,方圓幾百里慕名祭祀華佗的人也都會往墳上添新土,慢慢地墓穴被土完全覆蓋。待秋冬時節(jié),華佗的家人去槐坊店埠口起靈柩時,看見華佗的墳墓又高又大,體諒附近百姓對華佗的崇敬之心,于是空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