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清初重臣多爾袞有無謀反之心?
多爾袞的一生都被重重謎團包圍,與皇太極的皇位之爭、與孝莊太后的情史糾葛。他戰(zhàn)功赫赫,打下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死后卻被抄家削爵,直到數代之后的乾隆帝才幫他平反。那么他抄家的罪行,謀反真的存在嗎?或許我們從史書的記載中能看到一些端倪。
放縱福臨玩樂不讓其學習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盛京皇宮即皇帝位。當時他不滿六歲,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他與其他滿族孩童一樣,從小就喜歡騎射玩耍,這是孩子們的天性,其他的事情無暇顧及。好在有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國家大事自由他們處理。這使多爾袞達到了預期目的,他可以毫無顧忌了。
多爾袞對福臨采取放縱的態(tài)度,任其每天耽于玩樂之中。都察院承政滿達海、給事中郝杰等曾多次上疏,請示為福臨遴選博學明經儒士,“朝夕論講,及時典章”,目的是從小教導福臨懂得治國安邦的道理和方法。不久大學士馮銓、洪承疇也聯名上疏多爾袞,奏請為福臨“擇滿漢詞臣,朝夕講進”。然而多爾袞以皇上幼沖,不宜過早講進為由,統統給批駁了回去。他選派了親信護從每天去福臨身邊侍候,經常帶他出城習馬,有時福臨從馬背上掉了下來,他們見了并不在意,反而奚落福臨一頓。他們之所以敢如此放肆,是因為有多爾袞撐腰,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
將濟爾哈朗擠出決策中心
同為攝政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于順治元年正月,請多爾袞居于兩攝政王首席,以發(fā)揮他的才能。然而,多爾袞一朝大權在手,便緊鑼密鼓、大肆擴充自己的權勢,獨斷專行,首先罷免了諸王貝勒管理部院事務的權力,宣布自己“身任國政”,接著便挾嫌報復,向自己的主要政敵豪格開刀,將皇兄豪格廢為庶人。
濟爾哈朗感到此人陰險毒辣,擔心他會加害于小皇帝及皇太后,因此,在八月底遷都北京過程中,為確保幼帝及兩宮皇太后等皇眷安全,臨時改變八旗原有排列順序,把自己所屬、原列于右翼最后行進的鑲藍旗調到前面,靠近正黃旗立營,將皇兄豪格的、原列于左翼末尾的正藍旗調到鑲白旗之前、正白旗之后,將兩白旗隔開,防止多爾袞有所動作。豪格前不久遭受打擊,把正藍旗移到前面,還有對豪格信任與同情之意。這樣做是濟爾哈朗與皇太后共同的意思,由濟爾哈朗主持實施。
當初在討論皇位繼承人時,濟爾哈朗曾先主張立豪格,后同意立福臨,就是沒投多爾袞的票,多爾袞早就耿耿于懷?,F在濟爾哈朗又暗示他有篡位野心,更加懷恨在心。于是到北京以后,多爾袞先將濟爾哈朗從攝政王中擠掉,降為輔政王,接著又搜集材料,制造罪名,橫加迫害。順治四年正月,多爾袞說鄭親王營造王府時,殿堂的臺基違制,并擅立銅獅、龜、鶴等,罰銀2000兩。大致就在這前后,多爾袞曾令他的親弟弟多鐸和濟爾哈朗共聽政務。不久,濟爾哈朗便被罷輔政之任,而多鐸被晉封為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就這樣被擠出了決策中心。
拔掉眼中釘豪格霸占其正妃
豪格是多爾袞的眼中釘、肉中刺,很難逃出他的掌心。福臨出面為長兄昭雪,多爾袞無可奈何,就在豪格被復封為和碩肅親王的當月,即順治元年十月,在清軍兩路出擊南明和大順軍的同時,多爾袞派豪格率軍下山東,幫助平定地方,穩(wěn)定漕運之路國;并與出擊南明的軍隊相策應,進攻江北的南明鎮(zhèn)將高杰、許定國等,為清軍渡江做準備。豪格完成預定任務,于順治二年初奉命班師返京,竟然絲毫沒有得到獎賞。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統兵征討四川的張獻忠農民起義政權。一同前往的將領有很多是多爾袞恨之入骨的兩黃旗屬人。豪格率軍于三月下旬到達西安,隨即發(fā)兵攻打在陜西的大順農民軍余部和地方起義軍。平定陜西后,從十一月起,又率軍自陜西入四川,在百丈關接受了張獻忠部將劉進忠的投降。然后在劉進忠的引導下,進入張獻忠駐地西充。張獻忠在混戰(zhàn)中陣亡。豪格乘勝前進,平定了四川起義軍。然而,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二月,豪格回到北京,等待他的卻不是論功行賞,而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冷清。
三月四日,多爾袞以“謀立豪格”為中心罪名的系列大冤案出籠,濟爾哈朗、兩黃旗大臣、鑲藍旗大臣,均因曾議立和同情豪格獲罪。多爾袞從整治鄭親王到整治兩黃旗,最后沖向豪格,氣勢洶洶,非“一網打盡”不罷休。六日,多爾袞宣布了七拼八湊的豪格罪狀:征戰(zhàn)四川已有兩年,地方卻并未全部平定;對隨征將領冒功不予處理;屢教不改,對多爾袞的“三次戒飭,猶不引咎”等等。于是諸王大臣議其罪應死。多爾袞將豪格的心腹俄莫克圖、揚善、伊成格、羅碩等人以“附王為亂”的罪名處死。如果不是福臨出面涕泣不食,衰求寬恕長兄,豪格也早就成為刀下之鬼了。順治皇帝一再出面阻止,豪格才免于死罪。多爾袞命將他幽禁起來,但他終究沒有逃出多爾袞的手心,最后冤死在獄中,年僅40歲。順治六年十二月,多爾袞元妃病亡,次年正月,豪格的正妃竟被多爾袞娶入府中。隨著年歲的增長,福臨和母親孝莊太后越發(fā)感到睿親王多爾袞野心勃勃,但一時又沒有制約的辦法,只好先安撫他。順治元年封他為“叔父攝政王”,一年后又晉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
帶著皇帝夢離開人世
即便是自稱“皇父攝政王”,對于多爾袞來說,也還是權宜之計,他已經準備好稱帝所用的皇帝服飾。據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知內情者揭發(fā):多爾袞死后,侍女吳爾庫尼在殯葬之前,告訴身邊親近之人:“王爺沒有讓別人知道,他曾準備下八補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現在可以偷偷放往棺內?!苯洸閷賹?。而多爾袞生前之所以沒有公開稱帝,關鍵是整體實力無法與皇帝的實力相抗衡。他掌握的兩白旗沒有皇帝親領的兩黃旗那種特殊的凝聚力。鑲白旗大部分和正白旗的少部分是奪自豪格的正藍旗,豪格含冤而死,跟隨原主多年的旗屬不可能真心為新主子效力。
如果多爾袞的兩白旗與皇帝親領的兩黃旗發(fā)生沖突,本來就傾向皇帝的鑲藍、正紅兩旗,肯定會站在皇帝一邊。而皇太后背后還有強大的娘家科爾沁,更是不容小覷。順治七年十二月九日,出邊圍獵的多爾袞病逝,享年39歲。十二月十三日,清廷正式公布攝政王多爾袞去世的消息,下詔臣民服喪。十二月十七日,福臨率領諸王大臣到東直門外五里迎接多爾袞的靈柩,并親自舉爵祭奠。十二月二十六日,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這些,對穩(wěn)定形勢有著積極的意義。
縱觀種種舉動,多爾袞雖然沒有謀逆之舉,但是心中卻早有謀逆之心,如果他沒有壯年早逝或許真會謀反。